1. 书画艺术

      以艺术为桥搭建情感链接——美术馆资源走进病房之后

      作者:叶小青2022-06-27 07:10: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术馆人一直在思考:疫情之下美术馆能为公众做什么,在直面生死的时刻,艺术的意义何在。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在疫情发生之初,结合馆藏作品编写了系列推文,录制了多组云导览、云讲座,以艺术的形式美与故事美向公众传达心理正能量。同年,公共教育部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菁菁校园·中肿病房学校携手合作,启动了“病房艺术课堂”项目。我作为项目主持参与其中。

        以艺术抚慰心灵,除了有热情,还要有专业知识,以及对生命的敬重。我们在面对特定人群设计教育项目时特别谨慎:首先要考虑保护病人的隐私,不能做过度的、不恰当的宣传;其次是必须要有专业人士介入;最后还要对每一个课程环节进行测试和反复论证,以确保课程在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同时尽量排除安全隐患。美术馆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技法体验与知识普及,我们的课堂应达成更深层的目标:培育视觉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完善人性。  


        “花语@春风”:

        病房艺术课堂的探索 


        启动“病房艺术课堂”项目后,为了更好地理解肿瘤病童住院期间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我们做了前期调研,对病房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摸底。在摸清情况之后,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广东美术馆在艺术资源方面的优势,选取美好的、具有正能量的艺术视觉元素和资源开发课程。在人群方面,课程不仅要关注病童,也应该关注家长和医护,甚至需要考虑参与执行的志愿者。在内容方面,课程要以建立起病房内各种人的感情链接为主,普及艺术知识和介绍艺术技法为辅。

        以此为目标,经过长达3个月的反复讨论和测试,我们选择了馆藏艺术展“花语@春风”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结合这个展览,公共教育部开发了一套馆藏艺术卡、一个馆藏互动小程序游戏,以及录制了VR云导览视频。这些资源被我们转化为教学材料,融入病房的课程之中。

        在病房开展课程时,我们会准备新鲜花朵,赠予每一位孩子。主持老师通过介绍“花语”激发大家对美好事物产生兴趣,再引入美术馆的馆藏花木作品图像,以这一束“花”建立病童与馆藏的链接,开启关于生命与美的话题。结合馆藏艺术卡的亲子游戏“你说我画”,开启了孩子和家长的“画”与“话”。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和家长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描述者和绘画者之间的个性差异和人生经验差异,使得最终形成的“合作画”与原来的图像有着诸多差异。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平等地参与,独立完成一张以“花”为主题的画作,作为礼物送给对方。老师会提供一些绘画技法方面的指引,但更多是鼓励大家放手创作,注重心意表达。病童们除了通过礼物向亲人表达爱意和感谢,也会向现场的医护人员或病友赠送礼物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过去两年里,我们共举办了13次“花语@春风”主题课程。志愿者们在此课程的基础上,继续结合馆藏资源,又开发了“生活中的小而美”“艺术种子”“我的名字你的姓氏”等主题课堂。


        人的维度:

        艺术作为情感链接之桥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通过开展课程在病房里初步建立起一种情感的链接,将病童、家长、医护和美术馆志愿者联系在一起。

        住院病童因病情进展,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艺术课堂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得益于美术馆优质的馆藏资源,我们以高质量的艺术图像开展教学,为孩子们送去了高级的视觉享受和艺术趣味。以“花”为媒,我们借助艺术的花语,将生命的能量传递给病童,鼓励和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的灰暗时刻。

        2022年春节期间,我们与医护人员一起策划了一次“迎春接福”活动,把广州的“逛花街”“写挥春”风俗带进病房,让来自中国各地的病童家庭感受岭南春意。这一次活动不仅吸引了病童家庭参与,还吸引了医护人员家庭。有多位医生主动提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还带上了自己的孩子。此次活动有10位来自医护家庭的小志愿者担任了“春节小使者”的工作,代表爸爸妈妈在病房里“走家串户”,向病童家庭赠送新春贺礼。

        病房课程对志愿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虑到病房的特殊性,我们组建了一个包含3位教育专员与3位志愿者的小团队。大家在第一次进入病房的时候,很容易因直面生死而感到焦虑,产生情绪问题。因此,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关注志愿者的心理健康,会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随着项目的推动,大家看到病童家庭和医护人员身上积极的一面,逐渐学会了以平常心对待。目前,“病房艺术课堂”项目已经有了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保证了项目可以持续“生长”。


        空间维度:

        艺术融入病房公共区域


        在项目的第二年,我和志愿者们开始尝试改善病房的公共空间。因为病房里的图像元素纷繁复杂、参差不齐,并不利于培育儿童的视觉经验和美感体验。

        中肿儿童病房在2013年投入使用之前,邀请了本地少年宫的教师在公共走廊里绘制壁画。经过多年的使用,壁画已经开始褪色,医护人员提出希望更新壁画的想法。

        趁此机会,我邀请了本地艺术家、插画师梁燕儿重新设计了结合馆藏和自然元素的壁画图像。她在充分了解病房情况与艺术课堂项目后,结合广东美术馆馆藏的郑爽版画作品,融合广州南沙区蕉门河两岸景色,设计了一幅风景长卷。改造后的壁画不仅能承担装饰功能,更能产生一些互动的可能性。画中有一些人物、动物有着前后的联系,有一些元素直接从馆藏作品中转化而来。孩子们可以通过对照与寻找,自行开展游戏。

        考虑到病房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在咨询了材料顾问之后,选择了安全无味的颜料。梁老师带着6位志愿者共同完成了壁画的绘制,用时大约一个月。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可能性。

        开始绘画的第一天,病童家庭和医护人员就对志愿者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志愿者们使用投影仪将画作投影在墙上进行描绘,这种方式引起了病童、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好奇,也让大家觉得壁画的绘制没有那么困难,产生了要参与的愿望。因此,在经过评估后,我们将绘画的权利开放给了病房里的所有人。

        于是,这次改造工程变成了一次另类的“授课”。一位志愿者说:“我觉得我在这里绘画,就已经是一种现场教学。他们就算无法加入,也在围观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除了病童、家长,护士姐姐也利用自己的假期参与绘制。在这一笔一画的过程中,病童、家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情感再次交织在一起,将情感的链接融入了病房这一特殊的时空。

        生命脆弱,真情长存。艺术虽然不能治好疾病,却能让我们心心相连,享受快乐的时光,拥有直面病痛的坚强内心。疫情发生以来的3年里,除了广东美术馆之外,还有不少美术馆开展了艺术疗愈项目。美术馆人从不同的角度介入需要被关注的人群,为人们送去生命的光。这正是在危难之中,艺术与美术馆的意义所在。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33(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4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