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梅尔尼科夫作品在中国” 特展开幕

      作者:施涵予 2022-11-21 07:52:08 来源:美术报

        梅尔尼科夫 早春之绿 80×130cm 布面油画 1980年 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藏

        11月12日,由浙江全山石艺术中心、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主办的“梅尔尼科夫作品在中国——纪念梅尔尼科夫逝世十周年特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1919—2012)是俄罗斯当代现实主义画家、著名美术教育家、人民艺术家。展览展出收藏在中国的梅尔尼科夫油画和纸上作品150余幅,缅怀梅尔尼科夫的艺术人生,并且通过展览重提“油画语言中的绘画性探索”这个学术话题。

        开幕式上,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馆长沙爱德宣读梅老女儿薇拉·梅尔尼科娃对本次展览的贺词。“他热爱他的中国朋友和中国学生,并高度赞赏你们这个神奇的热情好客的国家,借此机会我要向我父亲的老朋友表达我们全家的感谢。”梅尔尼科娃是梅尔尼科夫的女儿,也是他的学生,她和她父亲一样,除了不懈地创作,在中俄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画展的总策划全山石向大家介绍了本次策展的想法,回忆梅尔尼科夫其人,介绍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强调油画语言中的绘画性探索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增进对油画中绘画性问题的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致辞,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本次展览的学术定位和展览对于美术教学和师生创作的启示意义。“他的艺术创作、艺术生命之中,贯穿着二十世纪艺术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对争执,即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我们在梅老的作品、他的艺术生涯中能够感觉到。”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院教授许江致辞,称梅尔尼科夫是大家的导师、偶像、永远的朋友。“他的画向我们诉说了绘画崇高性,这种崇高性深深地养育了我们,一直到今天我们画主题性绘画,我们心里都有种腾然升起的崇高感。”

        梅尔尼科夫是俄罗斯苏维埃时期一位承上启下的新一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生前曾任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副主席、院士,列宾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主持大型纪念性绘画工作室。1947年,他以其毕业创作——大型镶嵌壁画《波罗的海军人的誓言》崭露头角,留校任教;1950年,他创作的大幅油画《在和平的田野上》一举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这是当年文艺界最高的荣誉;1957年他的油画《觉醒》参加国际青年联欢节又获金奖。

        接着他以“青春和生命”为主题,创作了一组形式新颖而又有很强表现力的作品《母亲》、《夏天》、《姊妹们》等,描绘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夏日里的生活,画面炽烈、活跃、流畅,饱和的色调含有某种寓意,传达出人生、年华、生命、传承等人生哲理;1977年,梅尔尼科夫创作了描绘卫国战争时期母亲送子赴战场的油画《告别》,引起社会上很好的反响,获苏维埃艺术科学院的大奖;他取材于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作品《科尔多瓦的十字架》、《马德里的一场斗牛》、《加西亚·洛尔卡之死》三联画,又获全苏艺术科学院的金奖。

        除了主题性创作外,梅尔尼科夫也画了不少风景、静物、肖像等其他体裁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以及生活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他的作品颇受人们喜爱,也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我国许多藏家和美术馆收藏了他的作品。

        展览收集了百余件他在中国的作品。一个外国油画家在中国能有这么多的作品被民间收藏是十分罕见的,且这些作品足已体现出画家的艺术风貌和他对油画语言的探索成果,特别是对油画中绘画性的追求和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当今的图像时代,往往过多依赖影像和数字媒介,更应引起我们对油画语言绘画性的重视。

        梅尔尼科夫不仅是位有创造性、风格独特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和文化交流使者。许多中国留学生曾在他工作室学习。他还多次来中国访问,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对中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展览一方面是为了缅怀梅尔尼科夫和他的艺术人生,另一方面是通过他别具一格的油画中绘画性语言探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使当今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更加重视艺术规律。

        今天重提油画中的绘画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为了使我们的油画更具有生命力、更鲜活生动、更有中国意蕴和民族特色,在中外艺术交流和比较中更好地发展中国油画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据悉,本次展览持续至2023年3月31日。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76(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