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园林寄情 文会畅怀——吴门绘画中的雅集
    2.   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中坚力量的吴门画派在江南一带崛起,四人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吴门画家多为文人士大夫出身,他们在吴地燕游造园、撰文作画,将院体用笔与文人气质相结合,凭借文致俊秀、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逐渐成为画坛主流,在世俗生活之上建构起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雅集,即古代文人雅士以鉴画赏文、品茗对弈等雅事为主题的交游集会,是吴门绘画重要的母题之一。雅集不仅是文艺交流活动,也是文人群体快心娱志,表达人格理想和建立精神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吴门绘画中的雅集以山水纪游为基础,将园林美学、理想生活与文人精神融为一体,以蕴藉秀逸的笔法营造出田 [详细...]
    1. 写实的力量
    2.   真实地描绘事物,是“写实”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写实油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手法,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忠实描绘。艺术家通过对细节的精确刻画和对光影、色彩、质感的精细捕捉,以期在画布上营造出一种几乎可以触及的真实感。   在影像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写实油画还有价值吗?写实的目的是什么?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中国写实画派二十周年展”上,41位艺术家的220余件油画作品集中亮相,诉说着中国写实油画在二十年间的发展成就与艺术风貌,诠释着写实的力量。   中国写实画派在成立之初便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建立高水准的中国当代写实 [详细...]
    1. 段建珺:带着情感传承剪纸、服务社会
    2. 剪纸长卷《北疆春晖》之《芳草流鬃》段建珺    【守望者】    在民间,与纸相关的造型文化形态中,剪纸与民众的生活最为紧密。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剪纸由群体传承向个体传承转化。作为农耕时代的民俗产物,剪纸如何传承和发展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毫无疑问,传承人在历史文化衔接点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且极为重要的。   与历史上老一辈传承人不同的是,新生代剪纸传承人面临的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详细...]
    1. 恢宏瑰丽 河山锦绣
    2. 锦绣河山(中国画)贺天健    【藏品的故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与理性的思想主导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手法描绘山水景物“形有不尽、色有不尽”,同时也感叹“宋人界画,本极工,但只有两面……今已无守古法者,虽为可喜,实则今已无工界画者矣。”可见,即便美术界在当时极力推崇中国画改良,但仍肯定工笔一脉的艺术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美术界率先展开新年画运动。年画创作热潮也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画改革。在工笔山水画方面,“旧传 [详细...]
    1. 天然古秀 浑朴苍劲——《开通褒斜道刻石》临创
    2.    【学书心得】    《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为《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刻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是我国现存东汉最早的石刻之一。全文159个字,原石在褒城(今陕西勉县)北石门以南溪谷道中崖壁之上,后经文物部门抢救,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陈列,与《石门颂》《杨淮表》以及北魏《石门铭》等并称为“石门十三品”,为世所重。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开通》记载了汉中郡开通褒斜道的相关信息。褒斜道是连通关中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古时由于秦岭阻隔,汉中、关中之间关山难越,交通十分不便,从而导致巴蜀与关中往来绝少。 [详细...]
    1. “写”入“意”出——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对景写生”与“意境营造”
    2. 俞明海 云边锦时 200×200cm 中国画 2024年12月浙江博物馆“问羽”特展中,笔者亲睹李成的《寒鸦图》和李迪的《宿禽激湍图》。《寒鸦图》用淡墨图绘冬日雪后林塘间群鸦翔集鸣噪的景象,而《宿禽激湍图》使用水墨淡色,描写怡然自得栖息古柏枝头的二鸟,与溪涧飞流形成动静对比。问羽之旅可近距离走入宋代的生态自然和艺术世界,在展陈中通过书画与摄影作品并置的方式探寻宋画写生、写实乃至写意的奥秘,体会宋代画家对景写生时原生态的审美冲动,还可体会展陈中用数字技术模拟的《枫鹰雉鸡图》《百花图》和宋徽宗的御花园。宋徽宗赵佶是宋画写生写意的倡导者,赵佶关注对自然万物原本状态的描 [详细...]
    1. 重返传统绘画风格史的写作——读李永强《宋元绘画之变》有感
    2. 《宋元绘画之变》 李永强/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变迁史的研究,一向是美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永强教授的新书——《宋元绘画之变》,实又为美术史学界增添了一部难得的佳著。 这本书到底有何特色呢?作者紧紧围绕“形式”和“表现”两个维度,对宋元绘画之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直击要害,很多分析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譬如他在分析许道宁《渔父图》为什么不是“隐逸”主题时这样写道(本书92页): 此图视野开阔,几乎不画近景……再细看画中点景,中景江面上四条渔船,每条船上两人,一人掌舵,一人捕鱼或 [详细...]
    1.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美术家们
    2. 力群 百合花 版画 1954年 1942年5月,为解决延安文艺创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先后于5月2日和5月23日发表了两次讲话,后来根据两次讲话精神整理形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并在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上全文刊发。《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 在与会的100多位代表中,有21位美术家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他们是陈叔亮、张悟真、马达、胡蛮、王曼硕、石泊夫、王朝闻 [详细...]
    1. 他是一本无比厚重的书
    2. 60年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先生离开了我们。对于齐白石先生,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光芒四射、璀璨夺目、无比厚重的书,读他的书、看他的作品,能感受到时光荏苒,生活充满阳光无限美好,内涵深邃,感染力无穷,是一种精神享受,使你永远也看不够、读不完,受益匪浅,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经过对《齐白石文集》、《齐白石辞典》、《齐白石画集》、《趣谈齐白石的大写意》,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登载的有关评论、解析齐白石老人等的文章,深入、系统、细致而全面地阅读后,使我深深感受到,老人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情操,成就了他那光彩夺目的艺术丰碑,让人敬仰的德艺双磬,这是老人近一个世纪以来笔耕不辍,每天坚持修为,而修来的正果。 白石老人一生勤奋,一生做了四件事情,四件事情件件都是大事情,那就是诗印书画,诗印书画每一件都需要有很高的修为造 [详细...]
    1. 文人画家李苦禅——以绘画阐述中国哲学
    2. 李苦禅 柳石栖雀图 89.5×46.5cm 1950年代中期 2024年是李苦禅先生诞辰125周年,全国各地举办多项纪念活动。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绘画传承的重要支脉,文人画存在和发展的上千年中为中华文化起到的巨大推动和延续的作用。本期起特刊发两篇研究文章,深入剖析苦禅先生艺术造诣,探索文人画不朽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力量。 文人画由来已久,至近现代陈师曾先生明确提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他说“文人画,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