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器道之慰
    2. 茶道 艺术应该像一把舒适的扶手椅,给疲惫的人以慰藉。 ——马蒂斯 茶席之上: 构建身心疗愈的美学空间 茶道注重仪式感,从茶具的摆放、茶叶的挑选到泡茶的步骤,都有严格的讲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进入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远离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茶室的布置通常简洁雅致,伴随着淡淡的茶香,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深度放松,缓解压力和焦虑。 茶道涉及到诸多美学元素,如茶具的造型、色泽,茶汤的颜色、质感,以及茶席的布置等。通过欣赏和参与这些元素的搭配与组合,人们能够培养对美 [详细...]
    1. 拥抱艺术,让自己拥有抗压的能力
    2. 莫奈 睡莲系列之一 很想回到小时候,一块钱的摇摇车就能让人十分快乐。 快节奏的年代,内卷成风。成年人的世界,快乐不再廉价,更像一种奢侈品。而忧虑烦恼却无处不在,唾手可得。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焦虑、病痛,山一样大。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有时真的是再加一根稻草就能把人压垮,让人崩溃、绝望。这根稻草虽轻,却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落下,落下的后果是什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祈祷有生之年,它没有落下。 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如今各种搞笑短视频大受欢迎,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它能让大众暂时忘却烦恼,随着视频嘻嘻 [详细...]
    1. 我们都 需要被治愈 记者亲身体验: “艺术疗愈”究竟是什么
    2. 后疫情时代,日益严重的心理亚健康现象已经不容忽视。《2024年心灵状态全球报告》显示,全球情商自2019年起已经连续4年下降,还显示了情感衰退、Z世代心理健康危机、职业倦怠上升、后疫情时代性别差距等问题,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场全球情感衰退。 在第十八个“世界自闭症日”即将到来之际,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艺术治疗活动使艺术的心理疗愈作用再次受到关注。在中国,艺术疗愈虽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却引领着人文精神在医疗领域的回归,如何使这一引进学科立足中国国情,帮助人们解决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艺术疗愈师:跨界融合的新职业 [详细...]
    1. “盛世青绿·中国青绿山水画大展——当代青绿山水名家邀请展(北京站)”将开展
    2. 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国画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学术立会”的宗旨,此次诚邀在山水画领域卓有建树的名家和青年画家共同参与展览,旨在对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学术创新产生促进意义和推动作用,希冀对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绿”作为中国山水画古典形态最具特色的视觉形象,以独具魅力的表现方式和蕴含丰富的表现方法,展示着华夏民族崇尚和谐与美好的历史画卷。山水画在其自身的艺术构建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脉传承,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观 [详细...]
    1. “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赋予画面沉郁苍茫的哲学意味
    2. 袁武《紫气东来》 2025年元旦前夕,作为策展人,我见证了“神游潇湘——袁武水墨作品展”在长沙天一美术馆的隆重开幕。这场跨元旦春节的艺术展,展出了袁武先生从1989年至2024年这30多年间创作的100幅艺术精品。 展览期间,观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大家都被袁武先生精妙的艺术造诣深深折服。我与袁武先生相识二十余载,我们同是北方人,出生于同一个月份,年龄相差一岁,都曾身着军装在部队院校工作,后来又都脱下军装投身画院。正因这份缘分与相知写下此文,期望能让大家走进袁武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其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中国画坛 [详细...]
    1. “慧定生机——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人美美术馆开幕
    2. 山茶花 纸本设色 林海钟 24*37.5cm 2024年 3月25日,“慧定生机——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人美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板块:大块文章、西湖天下、拟古写生、人生仪态、花鸟感时,聚焦多年来林海钟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展览以林海钟先生数十载艺术探索为脉络,通过油画与水墨的双重表达,呈现其作品中独有的清雅意蕴与深沉哲思,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远行——在喧嚣尘世中,借艺术之清风,涤荡浮躁,回归本真。林海钟教授从艺40年来坚持深入研究中国画艺术精髓,精研历代先贤笔法精粹,努力做到对古弦技法高妙的神行坚达,力求涵养古今精神的通达,以 [详细...]
    1. “甘永川&顾炫——笔底春风双人联展”在上海开展
    2. 2025年3月22日,“甘永川 顾炫丨笔底春风”在芊荷艺术空间顺利开幕,展览呈现了两位艺术家最新创作的30余幅作品。他们也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作品均以工笔设色为主,当二人的作品同陈一室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 甘永川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晕染见长,他善于在静态的画面中展现生命的跃动与坚韧,深入探索生命哲学,构建出独特的自然美学。顾炫的画风则源自宋代工笔花鸟,他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工整细腻,同时大胆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突破了传统设色的平淡,赋予了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次双人联展,这不仅是画作的简单集合,更是艺术观念的深度交流。 [详细...]
    1. “京西揽胜——北京画院艺术家笔下的三山五园展”开展
    2. 春到三山五园里,绿荫芳草满京西,在这鸟语花香、绚丽多彩、万象迎新的季节,目之所及,皆焕发着活力和希望。3月27日,北京画院画家携九十余件中国画作品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展出,为“中关村论坛”贵宾及广大市民增添一道高水平的艺术盛宴。 在北京市统筹推进三个文化带建设、呈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特质、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的大背景下,北京画院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的创作与展览活动,由八位画家合作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常年展出,一年多时间参观人数达近百万人次,在社会上及美术界产生广泛好评。这次与海淀区委宣传部合作推出的此项活动,是北京画院“画家画北京”系列创作的组 [详细...]
    1. 李夏音:针线织就锦绣人生
    2. 李夏音是宁夏民间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她用20余年的坚守,在宁夏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提起刺绣,人们总想到苏绣、蜀绣,宁夏刺绣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李夏音介绍。宁夏刺绣更注重实用性,常应用于服饰、床单、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技法上,挑针绣、垛绣等独特针法传承数百年,其中垛绣以麻布为底,通过多层布料叠加绣制,形成立体饱满的图案。“我们的花卉吉祥纹样鲜活生动,一针一线都是西北生活的写照”。近年来,她大胆借鉴苏绣的细腻技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宁夏刺绣既保留乡土气息,又焕发新生。 李夏音的刺绣团队里,多数都 [详细...]
    1. 马振仁:把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好好传下去
    2. 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宁夏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马振仁看来,身份升级不仅是对他传承、发展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肯定。 马振仁高中毕业后开始接触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跟随师傅系统学习了“方五斜七”“周三径一”等传统制作方法,全面掌握了木作、土作、砖瓦作等传统营造技艺。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并非坦途。老匠人相继离世,好多技法差点失传。为此,马振仁白天走村串户收集老建筑构件,晚上研究古籍图纸,甚至自掏腰包建立档案库,让濒临消亡的窑洞、老院子以影像、模型等形式留存。他认为,复刻传统建筑不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67(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