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人民的胜利”展汇聚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优秀书法作品
    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人民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9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原会长张保庆宣布展览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刘利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近300幅优秀作品,作者中有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领导,有书法界的名师大家和中青年领军人物,也有 [详细...]
    1. 山西青年以笔为媒传承红色基因
    2. 9月13日,由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青年联合会指导,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西省青年书法作品展”在太原美术馆开幕。 自征稿启事发布以来,展览得到了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的热烈响应。经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入展作品110件,其中优秀奖10件、优秀奖提名20件、入展80件,共同构筑起以笔墨致敬历史的艺术长廊。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一撇一捺间蕴含着民族的风骨与气韵;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言一行中承载着传承的使命与担当。此次参展的每一幅作品,或是重现抗战岁月的峥嵘场景,或是书写革命先辈的铿锵誓言,或是抒发新时代青年的报国情怀,既是当代青年书法创作者艺术水准的集中展现,更是他们以笔为媒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生动实践。 [详细...]
    1. “灵桥杯”彰显浙江富阳地域文脉
    2. 9月7日,“灵桥杯”浙江省第二届隶书大展在杭州富阳公望美术馆启幕,119件书法精品亮相。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 展览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杭州市富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富阳区灵桥镇人民政府承办,杭州市富阳公望美术馆、杭州市富阳区书法家协会协办。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涤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隶书委员会主任汪永江,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爱龙,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蒋采、龙凤,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鹏等出席开幕式。此次展览的获奖、入展代表等齐聚一堂。开幕式上,汪永江宣读获奖名单,与会嘉宾为获奖作者颁奖。杭州市富阳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蒋良良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旨在以文铸魂、以文 [详细...]
    1. 我们与莫朴的距离
    2. 莫朴 清算 90×115.5cm 布面油画 194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整理莫朴资料的百余个日夜里,我们不断穿梭于两种温度之间——杭州春夏的炙热阳光和浙江美术馆地库的恒温冷气,恰如我们与史料纠缠时常常会陷入的两种状态:时而因发现有趣的材料而变得热情高涨,时而因面对历史的重量而静静沉思。从数字文件到实体文献,从模糊的印象到清晰的认知,展览的筹备本身就带有发掘的性质,使我们一步步接近独属于莫朴的艺术领域。从最初构想至最终呈现,这场展览历经磨砺,终于呈现出如今我们所见的完整形态。 我们与20世纪的那段历史究竟隔着多远的距离?坦白而言,此前的莫朴对 [详细...]
    1. 与陈履生的几段往事
    2.   我与陈履生先生的交集,始于对钱松喦先生艺术成就的共同关注。几段往来旧事,至今想起仍清晰如昨,字里行间尽显先生的文人风骨与人格温度。   2018年10月,武汉美术馆举办“江南春——钱松喦50年代作品展”,我应钱松喦外孙女钱春涛之邀,以先生家乡人的身份参加开幕式。正是在那场展览中,我第一次见到陈履生。他担任学术主持,正神情专注地为观众讲解钱先生的作品。展厅里陈列着60余幅钱松喦20世纪50年代的创作,以及《砚边点滴》理论手稿与相关文献,静静勾勒出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此前,我曾为展览撰写《古拙稳健、凝重深厚——钱松喦书法初探》一文,陈履生读后特意找到我,说了一句:“你是专题研究钱先生书法的第一人。”这句话既是一种认可,也让我对这位学术前辈肃然起敬。后来,该文被收入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展览作品集中,成为我们相识的一份珍 [详细...]
    1. “无笔迹”辨义 基于骨法用笔的山水画美学考论
    2. 早期古人对用笔的认识只在于辅助形似,魏晋时期顾恺之的线条被后世誉为“春蚕吐丝,连绵不绝”,然画家自身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通过线条表现出的对象,在有关绘画问题的相关论述中对用笔产生的线条漠不关心,只着重于强调人物造型的传神写照,讲的常是绘画的要求和结果。顾恺之深受魏晋玄学影响提出“传神论”,言画要如其人,形象传神,览之若面。览之若面的人物画不再满足于人物“形貌”的再现,更加着重于人物内在神情的表达。故有“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研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使在论述临摹的用笔技法问题时,顾恺之也没有刻意地强调它的本体作用,仍是在强调如何以骨法传神,如“重叠弥纶有骨法”(评《周本纪》)中运用“骨法”来体现人物特有的身份特征及气质,以达到传神的目的。“骨法”的传神作用,在东汉王充就有“以察骨体之法,则命在 [详细...]
    1. 当“乡愁”遇见“算法”
    2. 当“乡愁”遇见“算法” ——AIGC赋能上吴方村文化遗产活化与产业创新的数字实验 一、传统历史村落的发展困局 浙江省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民俗文化,却在活化过程中面临保护难、传承弱、发展慢的困境。以建德市上吴方村为例,这座拥有640余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保存着65幢明清古建筑,虽通过修缮民居、建设家风馆、开发民俗体验等项目推动文化研学旅游,但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数字化保护能力不足,制约了文化遗产的长效保存;静态展陈方式单一,难以实现文化活态传承;碎片化数据阻碍系统性知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缺位限制产业创新发展;村民参与度低影响文化主体性发挥。这一现状折射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将成为破解困局、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上吴方村的 [详细...]
    1. 当代艺术必须超越自己
    2. 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的历史。从文艺复兴的透视法到印象派对光的捕捉和解构,从杜尚的现成品到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每一次的艺术革命,都是对前体系的超越。 随着反思艺术的兴起,在艺术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审美形象,从而点燃了“互相被发现”的狂喜……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个人身世之感推衍而出的心灵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应。 艺术家们开始将对现代艺术的召唤当作是现阶段艺术最庄严的追求。随着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一批作品的出现,他们因这些受到关注的作品而被喻为年轻的纪念碑下的歌者。尤其是罗中立的《父亲》,以宏伟的尺寸,独特的思考,并具有历史与现实深度的穿透力,创造了迥然有异于前的作品的风格。他的价值在于,在“寻找自我”还是一项能够触动板结的艺坛易于激动的神经,艺术家的这种呼唤还带有鲜明的叛逆 [详细...]
    1. 朱炳仁:中国时装不仅要破局,还要“创局”
    2. 朱炳仁身着“匠师熔装” 9月17日,中国铜艺大师、熔现实主义艺术家朱炳仁将携“匠师熔装”系列登陆SS2026北京时装周闭幕式,以压轴大秀完成从铜艺到时尚界的跨界里程碑。这场在北京司马台长城上演的时装秀,既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突破,更以非遗与现代时尚的深度融合打破西方主导的时尚话语体系——他不止于打破既有格局,更在亲手搭建属于东方的时尚新框架,为中国时装写下“创局”的注脚。 破局:撕开西方话语的裂缝 长期以来,全球时装产业被西方“四大时装周”主导,东方时尚多沦为“元素提供者”:龙凤纹样的简单拼贴、盘扣立领的符号化挪用,难以 [详细...]
    1. 河山新貌——宋文治山水画《山川巨变》赏析
    2. 宋文治 山川巨变 77×98.5cm 1960年   创作于1960年的《山川巨变》,是宋文治扎根传统艺术、探索新的艺术手法、表现河山新貌的代表之作。在长期的写生实践中,宋文治以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为指导,山水画形成了成熟的个人艺术风格。在《山川巨变》这幅作品中,宋文治在表现对象、笔墨技法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成功地将时代巨变融入传统山水画的血脉之中。   宋文治早年师从沪上名家张石园、吴湖帆学习“四王”山水,并由此上溯宋元诸家,同时得到朱屺瞻、陆俨少的指导,积累了深厚的传统画学素养。在苏州美专(沪校)学习期间,宋文治还学习过写生、素描、色彩等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38(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