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纯正典雅 朴厚传神——看刘万鸣书画艺术
    2. 远眺(中国画) 刘万鸣作   刘万鸣的花鸟画,不仅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还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把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融汇于中国画写意笔墨,其极富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作品,已成为当代花鸟画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之一。日前,“向往经典——刘万鸣书画艺术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近30年来的242件作品,从中可窥见其书画艺术之风格。   在艺术创作领域,优秀的艺术家往往追求创作探索和理论自觉并举,刘万鸣是其中之一。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时,就坚持笔墨实 [详细...]
    1. 刘璟美术作品亮相澳门
    2. 敦煌莫高窟伎乐天(纸本岩彩) 刘璟 作    由澳门基金会主办的“敦行意蕴——刘璟作品邀请展”日前在澳门教科文中心举办,展出刘璟的美术作品40余件。涵盖纸本岩彩、版画等,聚焦敦煌飞天、舞乐人物及菩萨形象。其中,《飞天》系列结合西方构成主义空间处理手法,以数字版画探索传统线条在虚拟空间中的动态美,是敦煌艺术的当代转化。   刘璟,澳门科技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璟生于敦煌,长于敦煌,自幼受莫高窟壁画熏陶,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研究工作。有观展者表示,这种“敦煌底色”与“ [详细...]
    1. 中国写意油画呈现东方意蕴
    2. 太湖春日(油画) 余 丁作   “东方意蕴·时代精神——中国写意油画大展”日前在湖南长沙李自健美术馆开展,展出全国老、中、青三代逾百位艺术家的229幅作品,系统呈现了中国写意油画近年来的探索轨迹与创作成就。   展览由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与李自健美术馆联合主办。展品题材丰富、风格多元,既有12米巨幅画作,也有精致小品。从资深艺术家到新锐创作者,几代油画家的作品同台亮相,体现了中国油画文脉的传承发展。   中国写意油画融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西方油画技法,具有鲜明的东方气韵与时代风貌。本次展览着重呈现中国写意油画创造 [详细...]
    1. 吐鲁番学研究院二十载耕耘:“冷门绝学”迈向文化高地
    2. 10月20日,游客在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游览。本报记者黄小异摄/光明图片   十月的新疆吐鲁番,秋高气爽。火焰山下,千年文明交会处的学术明珠正绽放新光彩——日前,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这座丝路重镇,共赴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吐鲁番学已由‘残卷散佚’全面‘复原新生’、已由‘西域孤证’蝶变‘丝路文明’、已由‘冷门绝学’成为‘国际显学’。”吐鲁番市委书记文天平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如此概括 [详细...]
    1. 论艺术作为个体心灵文化形式的不可替代性——与哲学相比较
    2.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终将让位于哲学,但笔者认为,艺术作为个体心灵的文化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一方面,哲学以客观、理性为原则,远离个体的生活,且其语义晦涩难懂,一般大众较难接受,而艺术作品因其“化装性”,无论在受欢迎程度和接受效果上,都有着天然而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在虚幻里包裹真实,是真理的寓所。艺术和哲学虽然都能引领个体出离现实困境,但艺术却让个体在审美中汲取勇气、力量和广阔的视域,最终回归于现实,并以此对现实生活做出指导。因此,综合来看,艺术作为个体 [详细...]
    1. 卧游山水:浅析晋唐至两宋的山水理论及技法发展
    2.   在中国画发展早期,顾恺之的“传神”、谢赫的“气韵生动”等画论均基于人本主义思维,其作品多以人物为载体来传达道德意蕴或宗教道义,但人物画的表现空间往往受限。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开始关注美学本体。士人欲摆脱经学束缚,寻找安放自己自由精神的领域。于是,他们逐渐转向了山水画创作,倡导让精神行游在山水风流之间,即宗炳所提倡的卧游。   宗炳的卧游思想源于庄子的《逍遥游》。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一种内在绝对自由的精神观照方式。基于此,他提出“心斋”“坐忘”等观念,通过净化内心,让精神流连在山川流水之间,栖于藐姑射山之上。他的思想启发了山水画的内省性创作,是后人主动从山水中寻找真谛的精神索引。本文聚焦宗炳、荆浩和郭熙三人的山水画论,以卧游思想为线索,分析山水画论的精神性建构和技法革新问题。    [详细...]
    1.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
    2. 豫见泥泥狗系列文创设计 图片由作者提供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 ——以淮阳泥泥狗为例   【摘要】本研究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淮阳泥泥狗,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研究通过分析泥泥狗的艺术特征,结合当下文创的需求和趋势,叙述其艺术元素在餐具、生活用品、表情包等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淮阳泥泥狗;文创设计;文化传承   引 [详细...]
    1. 抗战版画的当代美育价值
    2.   抗战版画是抗日战争时期诞生的独特艺术形式,其以直观、生动且极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生动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壮阔历史画卷。作为文艺战线革命者们弘扬爱国精神、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载体,抗战版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当下,深入挖掘抗战版画的美育价值,既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又能为当代美育提供宝贵资源,提升公众审美素养。   革命战斗之美   作为诞生于革命战争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抗战版画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九一八事变后,各界人士纷纷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日洪流。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木刻青年们以刻刀为武器,积极开展抗战主题创作。这些作品通过黑白分明的线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生动再现了军民抗战的壮烈场景。例如,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彦涵的《搏斗》等作品,以简洁有力的刀法,展现了中华民族 [详细...]
    1. 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策略探究
    2.   在现代高校美育实践中,融入非遗不仅能够丰富美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以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意义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探讨非遗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策略。   非遗与高校美育   融合的意义   1.丰富美育课程内容   在高校美育课堂中,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和课程要求,挖掘利用多样的非遗资源,能够实现美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完善,满足当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借助新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传统剪纸、泥塑等非遗,让学生切身感受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2.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详细...]
    1. 学科融合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   【摘要】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从技术本位向价值本位转型的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以社会学田野调查、哲学批判理论、认知心理学具身认知三大学科工具重构课程体系,构建“问题锚定—知识嫁接—伦理校准”三阶培养模型,为设计教育从技能训练转向思维赋能提供实证路径。   【关键词】学科融合;视觉传达设计;思辨能力;课程改革   设计教育的范式危机   全球设计产业正经历从“视觉传达”到“意义协商”的深层变革,这种变革要求设计师从信息传递者转型为价值协调者。然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仍深陷工业化时代的认知框架,呈现出三重结构性困境。   1.认知局限:形式优化的路径依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将设计问题简化为形式优化,这种认知窄化在课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44(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