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保中心 看“文物医生”的工作日常
    2. 文物修复师进行书画除尘。 牟书瑶摄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文物可视化库房,犹如踏入明清文化宝库。760平方米的空间中,放置着百余件典雅精美的明清家具文物,形成古代正厅场景,两侧墙上陈列着6000块清乾隆《大藏经》木版。   昔日紧闭大门的文物库房,如今变成沉浸式观展空间。透过玻璃,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藏于库房的文物,也可以在电子触摸屏上查看3D扫描的高清文物图片,详细了解每件文物的材质、年代、规格等信息。   日前,北京大运河博物 [详细...]
    1. 上合组织国家博物馆文物联展亮相北京 勾勒文明星河璀璨图卷
    2.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现场。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8月27日,“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支持,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   据悉,这是上合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北京举办文物联展。展览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代表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物证。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灿烂星光,反映了上合组织成员国 [详细...]
    1. 恭王府中式生活美学展走进瑞士
    2.  “安善萃锦——中式生活美学展”展厅一角。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近日,由恭王府博物馆与瑞士伯尔尼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安善萃锦——中式生活美学展”亮相伯尔尼中国文化中心。   作为“恭王府·安善堂”传统生活美学馆海外巡展的第二站,此次展览沿袭了2024年拉脱维亚里加站“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理念,以中式庭院和书房为场景,汲取恭王府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当代设计作品与创新性文创产品,通过环境营造与展品陈列,展现中国文人生活空间的优雅意境,让观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详细...]
    1. 代大权 | 溯源版画
    2. 金色的赛马场(版画) 31×54.8厘米 1981年 徐匡 中国美术馆藏 有版才成画,这是版画最简单的定义。版画借助物理与化学的作用形成表现特征,构成艺术语言。目前从材质属性或物理空间上,版画分为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从印制方式上分为凸版、凹版、平版、漏版与综合版。 版画通过艺术体现人性与物性的关系,达到相依互动、相辅相成的结果。版画的理念是通过痕迹、符号和节律的逻辑关联,达到艺术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创作诉求。版画家通过“版”这面物质之镜,反观和审视自我与他者,是以个性化的语言探索人性存在的艺术行为,是以自我的特殊去认识他者的一般的 [详细...]
    1. 透物见史:龙山玉器里的中华文明
    2.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的玉璧和玉琮,出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玉成其美:龙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工艺美学》(简称《玉成其美》)是近年来中国早期玉器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以考古学分期中的龙山时代为时空框架,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与工艺美学的三重维度,系统性构建了史前玉器从“器物本位”到“器物史料”的研究范式转型。全书以“用玉制度”为经,“工艺美学”为纬,让冷冰冰的出土玉器变成了“会说话的中华文明见证人”,在跨学科视野下完成了对龙山玉文化的全景式研究。 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它让陌生的玉器成为解读远古社会的密钥。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形制、纹饰的静态描述 [详细...]
    1. 海派山水画演绎现代精神
    2. 中国山水画自元代开始,创作者大多是以文人身份参与其间,表现方式从客观写真转为主观写意,画中的山水超越客观物象并借笔墨语言传达诗性意境及出世的理想,这样的追求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主流。17世纪董其昌及追逐者完善、巩固、延续了文人画标准和正统地位,此状态一直至19世纪。董其昌倡导的南宗一脉的文人山水画,其绘画理念、风格、审美、笔墨经后世不断地演绎发展,皆成为海派山水画发端的重要源流。 海派绘画通常指晚清活动于上海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市民审美趣味的职业画家群体的中国画流派。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具体时间可大致分为:自开埠至1949年为老海派绘画的形成和重要发展期,1949年至 [详细...]
    1. 西泠之风从孤山吹到了广州
    2. 君子风骨 标领艺林 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西泠印社。他们捐地出资,兴建楼阁,修启立约,擘画经营,极具心力,却都谦而不称社长。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成就了“创社四君子”的美名。 1913年,西泠印社第一次社员大会公推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一时间,天下印人云集景从,东瀛名家慕名前来,西泠印社的声名远播海内域外。在122年历程中,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 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位艺坛泰斗、学界领袖先后被推举为社长。“西泠印社社 [详细...]
    1. 以联铭人:郭沫若的《抗战人琴联》
    2. 抗战人琴联(行书) 1957年 郭沫若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以文艺唤醒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 1937年,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在抗战期间,他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战宣传,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郭沫若曾说:“抗战建国,责在我辈。”充分体现了其在动员文艺界、凝聚宣传力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盛家伦(1910—1957),音乐研究员,毕业于杭州国 [详细...]
    1. 庾肩吾《书品》中的“天然”与“工夫”
    2. 庾肩吾的《书品》为后世搭建了系统论书的范本,使书法品评得以与《画品》《诗品》齐头并进,同时也为后世拈出了几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在庾肩吾《书品》之前,品评历代书家的书论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的《论书》、袁昂的《古今书评》、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等,这些品评往往是个人化、散论式的,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刘涛在《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提到:“南朝的批评家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评论,梁朝庾肩吾撰写了一部《书品》,借用选举制度的‘九品官人法’的方法来确定历代书家的等级,品藻人物的高下优劣。庾肩吾分品别流自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天然’与‘工夫’的结合,尤以‘天然’为先。此前书法批评一类的著述,大多是散论式的点评,漫无系统,庾肩吾《书品》才是一部自成系统的批评著作。” 庾肩吾所处时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理 [详细...]
    1. 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
    2. 颐和园后山的雪(油画) 36×49厘米 1979年 戴泽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戴泽是一位跨越时代的艺术家。他以扎实的写实功底、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在绘画领域耕耘80余载,既传承了欧洲古典绘画的精髓,又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其艺术实践不仅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范式,更对美术教育、艺术史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 作为徐悲鸿现实主义艺术观的传承者、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戴泽的艺术生涯贯穿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关键节点。近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的“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