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各地美术馆迎来客流高峰。浦东美术馆举办“奥赛博物馆珍藏展”期间,平日日均接待6500人,周末单日参观量突破1.1万人次;上海外滩美术馆试行现场发放入馆凭证,每日仅发放500组,馆外常排起百米长队。社交平台上,“美术馆打卡攻略”笔记超百万篇,小红书#美术馆拍照姿势#话题浏览量破3亿,不少游客在莫奈《睡莲》前举着奶茶摆拍,或在新媒体艺术装置旁开启直播打赏。
表面看,美术馆成为“网红地标”是文化消费升级的体现,折射出公众对艺术的亲近感。然而深层观察发现,部分参观行为正在偏离艺术体验本质。某艺术机构调研显示,62%的年轻游客在美术馆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78%承认“主要为获取社交平台素材”。当《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沦为滤镜背景、八大山人的《孤禽图》成为摆拍道具,艺术空间正逐渐异化为流量生产场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