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莫朴:在现实主义中逐光前行
    2. 清算(油画) 90×116厘米 1948年 莫朴 中国美术馆藏 莫朴,1915年出生于江苏,祖籍南京,1996年因病逝于杭州,享年82岁。他的一生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虽然命运跌宕,却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和朴素的教育思想,践行时代使命,传承文化薪火。作为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莫朴较好地衔接起国家美术在艺术叙事和美术教育等维度的新旧转换,在中国世纪历程的经纬中坚定地逐光前行。 2025年是莫朴诞辰110周年。近日,浙江美术馆举办“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通过3281件画作和文献资料,系统勾勒出莫朴 [详细...]
    1. 用艺术谱写大地之歌—​—美丽中国建设的艺术实践
    2. 位于桐庐的第二届山水艺术季现场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这一生态文明思想已融入生态保护、城乡发展、产业转型等多个维度,推动形成一条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艺术领域,一批坚持理想的艺术工作者践行这一思想,以艺术设计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创造性能量。 “大地之歌”系列展览即是对艺术助力城乡建设的系统呈现,自2022年“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览举办至今,该系列展览梳理出群体实践的叙事框架。近日,“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 [详细...]
    1. 方寸天地铭刻抗战烽火—​—评刘岘木口木刻《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
    2. 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版画) 9×11厘米 刘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中国现代木刻创作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现代木刻因其制作简便、便于印制传播,同时表现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画面强烈有力,成为抗战美术中的主力军,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作品,刘岘的《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只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在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亡的时刻,“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心声。 [详细...]
    1. “世界遗产在北京”2025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2.   近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摄影家协会协办的“世界遗产在北京”2025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完整地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摄影艺术,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京津冀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拍摄对象为京津冀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颐和园,天坛,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大运河——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南运河沧 [详细...]
    1. “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基本陈列对公众开放
    2. 观众在展厅参观。 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日前,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基本陈列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230米,展览分为“共赴国难”“中流砥柱”“大江洪波”“敌后抗战”四个部分,通过文物、图片、复原场景、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生动阐释“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的具体内涵。 [详细...]
    1. 大汶口遗址:文明曙光照亮海岱大地
    2.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陶器。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发源于泰莱山区、西注黄河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60多年前,一个远古的“秘密”被发现于汶水之畔的沉沉土层,显示出6000余年前大汶口文化的文明曙光曾照亮海岱大地。   多年来,依托丰厚遗存,山东泰安市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大汶口文化再度走进人们视线。   泥沙之下,器物纷呈,穿越6000年的历史烟尘, [详细...]
    1. 学书贵在“取法乎上”
    2.    【学书心得】    学习书法学什么?从哪里开始学?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高效的?这些是初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书法隐藏着的共性。这里的共性,是指书法里面蕴含着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相对稳定不变的那部分要素。越是共性突出的书法,越能突出书体本身固有的美感,越符合书写自然的规律,越没有“脾气”,它能反映出书写者心态的平和简净。   初学书法,寻找共性,宜从“正书”入手。正书包括篆、隶、楷三体,其中隶书乃楷行草母体,下承魏晋,开张大方,简约厚朴,不具楷化笔法,少雕琢之迹,适合书法基本功训练。如果特别钟情于行草书 [详细...]
    1.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2.    【艺点·美术作品与抗战】   1985年9月3日,在我的家乡江苏盐城东台市东进广场立起了一尊大型雕塑《新四军东进》。雕塑本体高3.4米,长5米,宽1.2米,连同底座高达7米,巍巍然,展现了策马奋勇向前的战士形象。人们不仅从雕塑的气势中感受到新四军东进的雄姿,也会被其大无畏精神所鼓舞。这尊雕塑是我应家乡委托主持创作的,我时年23岁,正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为大二学生。   2025年5月25日,为纪念抗日名将左权殉国83周年,在中国美术馆庄严的大厅里,我将刚刚创作的左权铜像捐赠给山西省左权县。这尊铜像融坚毅的品格于太行山般的道道肌 [详细...]
    1. 写字育人 练字炼人
    2.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作业书写潦草,批阅时横竖难辨,令人眼花缭乱、倦意顿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就此检查了某校部分学生的语文作业,并与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谈了心。结果发现,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40%,书写基本规范工整的占25%,其余或涂改严重,或肆意增删,或龙飞凤舞。涂改,指学生在写作业时随便圈画、取舍文字,甚至成句成段地圈涂;增删,指学生将多余文字划去,将遗漏或订正后的文字用符号示意并添加于行距或间距之中;龙飞凤舞则是指学生书写马虎、潦草,背离了横平竖直的书写原则。相比之下,家庭作业的书写质量更低于课堂作业。   笔者以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从学生方面看,一是作业目的不明确。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是为了消化和巩固新知,书写质量差的学生,大多数将其作业当作负担而任务式 [详细...]
    1. “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开幕
    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策划的“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近日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引玉展厅开幕。展览展出馆藏132幅抗战时期木刻作品、13种版画图书刊物及3封画家信札。据介绍,该展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陈列展览”主题推介名单。 本次展览以“举国之殇”“抗争怒潮”“万众一心”“重整河山”四个主题篇章,系统呈现“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这一朴素艺术形式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充分展示了抗战中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抗争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作品出自江丰、李桦、陈烟桥、卢鸿基、力群、王琦等多位重要版画家之手,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