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传承与关爱——白晓军水墨艺术作品展”将在广西开展
    2. 前言 “传承”始终是历代画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基于中国画的审美特点,画家的艺术发展需要在传承与内修之间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白晓军先生不仅追求创变过程的突破,更注重“正本清源”“借古以开今”的创作态度,强调山水画应从研究笔墨入手,继承绘画的书写性,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个人体验在教育实践、育人过程中得以传承发展,从而成为本次展览最鲜明的核心价值。 白晓军先生是生长在漓江边的画家,其山水画创作建树颇丰,题材多取自漓江流域的景观,无论是崇山峻岭、树木繁茂的岭南地区,还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百里漓江,都包含他浓郁的乡土情怀,“以漓江入画” [详细...]
    1. 淳厚而幽独——刘杰画风刍议
    2. 刘杰 《龙门印象》 油画 130cm×200cm 在当下美术界的印象中,刘杰首先是科班出身的油画家,然后才是独嗜花鸟的国画家。但依我陋见,他应当同时是油画家和国画家,不分轩轾。近些年,其油画作品往往有“意笔”熔渗的迹象。譬若,描绘洛阳古石窟群及其临水倒影的《龙门印象》(130cmx200cm),画面上、下方大幅留白,借助丰富而又含蓄的色彩渐变,将某种岑寂而又辽远的哲学“空”境,表达到攫人心魄的程度;另有《林州石板岩写生》(70cmx100cm),“平远”与“高远”相结合,远山部分散锋淡彩、纵横皴擦,极杳渺之致;再如《信阳潭家庙写生》(70cmx100cm),画中 [详细...]
    1. 中式美学月洞门
    2. 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其凭借独特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成为中式美学的代表。如今,很多现代设计作品都以此为灵感,创造了独特的空间体验。 学界认为,月洞门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到汉代。在出土的该时期的陶楼和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圆形的窗洞。不过,这些窗洞只存在于建筑上,主要用于通风和采光。 古代文献中首次提到月洞门是在南朝。唐代冯贽编撰的《南部烟花记》收录了秦汉至唐代的56则典故,其中提到陈后主为张贵妃造“桂宫”,“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这是首次将圆形门和月的意象绑定。此时,月洞门主要用于宫廷园林。 [详细...]
    1. 文物中的国泰民安
    2. 金秋十月,我国多地举办了“国泰民安”相关主题的文化艺术展览,传递浓浓家国情怀,让人们从中感受时代发展与文化自信。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安宁,从古至今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海晏河清,四海承平;太平有象,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物阜民丰……古人将对国泰民安的追求和向往融入器物中,以独特的装饰手法与艺术形式,造就了诸多形神兼备、意蕴悠长的艺术珍宝。 海晏河清,也作“河清海晏”,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用以歌颂天下太平。唐代郑锡的《日中有王字赋》即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亦有“一言启口,震动乾坤,山河大地,海晏河清 [详细...]
    1. 从美术馆加开夜场看艺术供需升级
    2. 日前,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吸引众多观众前往参观。展览不仅一票难约,甚至在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前,观众排起长队等待许久,才能一睹佳作真容。为更好满足观众欣赏美术佳作的需求,中国美术馆决定延长闭馆时间,新增2000个预约参观名额,这一举措赢得观众称赞。 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为让观众饱览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在9月5日至10月26日,将每日开放时间调整为10时至23时,并推出深夜特惠票。此外,陕西美术博物馆等美术机构也根据观众需求相应延长了开放时间。 美术场馆延长开放时间,为更多人提供了大饱眼福的机会,是一件好事。当然,从美术馆的管理角度而言,延长开放时间涉及人员、安全等方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目前从观众的反馈来看,美术场馆进行了精心筹备和细心安排,为观赏提供 [详细...]
    1. 实践训练中工匠文化的塑造与传承
    2. 工匠文化承载着工匠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它强调“以技立身、以德润心”,以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追求卓越为核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劳动创造之中。工匠文化的培育不能仅靠理论灌输,而需通过实践训练实现“知行合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文化的塑造与传承不仅关乎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 技能淬炼,构建工匠文化的精工模式 《考工记》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刻揭示了工匠文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传统手工艺人还是现代产业工人,技艺的精湛都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 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传统工匠技艺是工匠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一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和升级,使其在效率和精度上得到提升;二 [详细...]
    1. “丹青颂丰碑”主题书画展在京开幕
    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台湾光复80周年,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共同创作的“丹青颂丰碑”主题书画展19日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来自两岸的近百位艺术家参加。 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联会长郑建闽在开幕式致辞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这场伟大抗战中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本次展览聚焦抗战历史与台湾光复,生动呈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并肩抗战、共御外侮的光辉历程,有助于深化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台湾书画家代表欧阳鲲带来国画作品《乙未战争》,为创作这幅作品他跑遍台湾各家博物馆考据乙未抗战史实。“历史的伤痕不容忘却,我在创作时身负重大的使命感。”他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铭记抗战历史,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盛 [详细...]
    1. 第十届孙中山与宋庆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福利会协同举办的第十届孙中山与宋庆龄研讨会18日在上海举行,百余位两岸学者、嘉宾以“孙中山、宋庆龄与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展开了交流研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李斌致辞表示,孙中山、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传承孙中山宋庆龄崇高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坚定爱国、坚持团结、共同奋斗,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希望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主题,深入研讨,为深化拓展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吴伯雄视频致辞表示,传承实践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理念与精神,是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成立的使命。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因为国 [详细...]
    1. 铺展故宫博物院百年长卷
    2.   观众参观《五牛图》。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金秋时节,故宫博物院迎来了100岁生日。故宫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自9月底开展以来,持续掀起观展热潮,备受社会关注。展览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3个单元,精选文物200件(套),铺展出故宫博物院历经风雨、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百年长卷。   “这次展览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和故宫人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精神,深入阐释百年来故宫博物院 [详细...]
    1. 云南丽江珐琅银器: 银丝为骨,釉上写“诗”(我与非遗)
    2.   谭志平设计的茶具作品“彩银之蓝”,包含花朵、大象、孔雀等云南特色元素。 受访者供图   透明滴管中盛着翠蓝珐琅釉料,银壶表面是掐丝绘就的牡丹纹样。沾着颜料的手轻轻捧起壶身,谭志平目光专注,如同手握银针的绣娘。“填蓝跟绣花一样,是个精细活。”   1976年,谭志平出生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金官街的银匠世家,是“谭记银匠”第四代传人。他正在制作的是掐丝珐琅银器。永胜掐丝珐琅银器已有800余年历史,集冶金、铸造、锻打、雕、錾、锤、绘画、窑烤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因器形优美、装饰繁丽远销缅甸、印度,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珍品。20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69(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