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四时并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开幕
    2. 11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四时并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汇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等专业领域名家佳作百余件。参展艺术家既有莫言、姜宝林、赵建成、苏百钧、何家英、田黎明、杨飞云等前辈艺术家,也有创作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的艺术新锐。他们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的学术关切与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中国艺术研究院70余载历史凝集的文脉与气韵。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详细...]
    1. 刘开渠先生作品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2. 今年是刘开渠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22日,刘开渠先生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仪式上,刘开渠家属将23件刘开渠先生的雕塑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原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共同为刘开渠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揭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诸迪在捐赠仪式上致辞。 活动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为捐赠作品之一、刘开渠最重要的代表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揭幕。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向刘开渠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开渠家属代表米洁颁发捐赠证书。现场还宣读了刘开渠之女刘米娜的信。 据介绍,此次捐赠刘开渠先生的家属刘米娜和米洁,将刘开渠先生的23件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相关联的原始稿及其他经典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未来,中国国家画院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 [详细...]
    1. 西部民族地区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成果“繁花竞放”
    2. 11月22日,由中国美协、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繁花竞放——西部民族地区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成果汇报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诸迪,中国文联人事部主任张晓辉,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以及王平、章云、石亚洲、李伟、董竟成、乌日切夫、韩宇则、王海滨等有关负责人和研修班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 中国美协与中央民族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合作实施了“西部民族青年美术人才培训发展计划”。十多年来,高研班共培养了数十个民族的220余名美术人才,举办学员写生作品、创作作品展览10余次,共编印了15本画册,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次成果汇报展览从十届培训班的学员中征集作品,共展出作品267件。展览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元、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民族美术创作的新面貌,具有 [详细...]
    1. 二十位摄影家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2. 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河南三门峡举办 二十位摄影家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徐永辉、何世尧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11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河南三门峡举办。20位摄影家分获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3个类别的奖项,杨勇、李好、姚大伟、刘阳、谷永威、余红春、徐渊明、支江、诺敏·何获纪实摄影类奖项,肖戈、祁小龙、王培权、储卫民、潘新华、吕永胜、敖国兴、王智获艺术摄影类奖项,陈桥顿、朱秀英、景卫东获商业摄影类奖项。徐永辉、何世尧两位老摄影家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以表彰他们为中国摄影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永军,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李公乐 [详细...]
    1. 为人民写真,为时代立传——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侧记
    2.   11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河南三门峡开幕,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同期颁奖。“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使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我的镜头为人民写真、为时代立传。”在颁奖典礼上,获得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实摄影类奖项的摄影家姚大伟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获奖感言。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摄影记者,姚大伟的名字和作品始终与国内外重大新闻紧密相连。无论时政活动,还是突发事件,每一幅扎实有力的作品,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在新闻现场敏锐、深刻、宽阔的影像思考,感受到他用相机记录世间冷暖时细腻、传神的艺术追求,更能领略到他在新闻报道与视觉表现有机结合、自如切换中的不断探索。与姚大伟一样,获得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另外19位摄影家,长期坚持深扎本土、放眼世界,从不同角度,用心用情用功地谱写新时代的华章。在本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 [详细...]
    1. 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
    2. 第二届“良渚论坛”25日在浙江杭州开幕。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论坛充分发挥良渚遗址的实证作用,将历史视角和全球视野相结合,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探讨实践路径,谋划合作方向,凝聚各国文化界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 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与会嘉宾围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音乐精神的递进——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据了解,本届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论坛期间,还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示和“良渚回响”专题音乐 [详细...]
    1. 补充佚史,考古文字艺术——封泥里的“秘密”
    2. 今年初,河北邯郸曲周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在搜集散落民间的文物时,发现了一枚“曲周侯印”封泥。该封泥的发现,为寻找曲周侯国的具体位置提供了线索,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到2000多年前的文件保密技术。 据报道,新发现的这枚封泥背面有麻绳打结的痕迹,是封缄竹木简时留下的。封泥保存较为完好,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直径42毫米,厚6.4毫米,重8.9克,材质为陶土,正面印有“曲周侯印”四个清晰汉字。史料记载,曲周侯是西汉开国功臣郦商的封号,他统治的区域称为曲周侯国,故地大概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东北部一带。曲周侯国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至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废止,后改为曲周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封泥又称泥封,即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的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详细...]
    1. 云梦简牍中的文化密码
    2.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古老的简牍再次引发大众关注。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和修复工作的推进、博物馆和展览的推广、媒体及相关节目的推动,简牍的吸引力和热度不断上升,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得到更多的认识和重视。 简牍,指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实际上是竹简、木简、竹牍、木牍的总称。将竹、木劈成狭长的小条,称作“简”;剖为较宽的片状,就是“牍”;削成多面体,则叫“觚”。在纸普及以前,简牍为 [详细...]
    1. 职业发展与社会影响视域下的校外青少年摄影项目及其创新应用
    2. 在数字化时代,摄影艺术不断发展,校外青少年摄影项目成为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校外青少年摄影项目在职业发展与社会影响中的创新应用,优化了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校外青少年摄影项目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上具有优势,有助于学生掌握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可以加以引导,使其传播正能量,正向影响文化发展。未来,此类项目面临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的挑战和社会责任的需要,对学生成长也会持续产生影响。 校外青少年摄影项目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颗明珠,历经岁月沉淀,已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随着教育观念的革新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外青少年摄影项目逐渐兴起并受到关注。这些项目由教育机构、社区或专业团体精心策划,旨在为学生开辟实践天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在导师的悉心指导 [详细...]
    1.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表达学术与人文精神
    2. 11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四时并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 此次展览汇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等专业领域名家佳作百余件。在参展艺术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辈艺术家,也有艺术新锐。作品表达了艺术家的学术关切与人文精神,也体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70余载历史凝聚的文脉与气韵。 “四时并运”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诠释,也是对新时代艺术创造活力的热切期许,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的盛情礼赞。百余件参展作品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深耕艺术理论研究、推动艺术创作实践,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6(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