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无人之境——田卫平绘画作品展”将在哈尔滨开展
    2. 黑土地的行吟者 田卫平是一九七九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因其课堂作业所显示的新颖性为袁运甫先生关注,我迄今仍记得他所做的一幅漆画,作为优秀作品为学校收藏。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四十一年过去了, 期间卫平曾来过北京,我们曾有短暂的接触,我知道他毕业后回了东北,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而他的作品我则时常在一些传媒中看到 。油画已成为他的主业,他的油画其题材、意象、 色调、尤其是他的构图,均极独特,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中国的油画受西方印象派及其之后的诸流派的影响较重,另一有深刻影响的是俄罗斯的油画,绝少自 [详细...]
    1. 笔墨绘黔山 文化架心桥
    2. 秋日的贵州,山色空濛,碧水如练。近日,28位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华人艺术家,怀揣着对黔中山水的向往与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热忱,踏上了这片被誉为“公园省”的土地。从贵州省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到万峰林的喀斯特奇观,从西江千户苗寨的千年古韵到荔波大小七孔的灵秀水色,画笔与心灵在黔山秀水中激荡交融。这场为期10天的“多彩贵州”艺术之旅,不仅让艺术家收获了创作灵感,更搭建起一座连接贵州与亚太地区的文化交流新桥。 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何京介绍,此次采风的缘起是今年5月贵州文化旅游推介团的澳大利亚之行。当时发出的邀请不仅得到了澳大利亚艺术界的积 [详细...]
    1.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举办
    2. 近日,“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出席开幕活动。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于10月1日起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对观众开放。本次展览展出档案文献及珍贵文物100余件(套),立体展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展期至2025年12月31日。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抗争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自华北而东南,又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20余载,行程数万里,从宏伟壮丽的殿宇楼阁移往华洋共处的租界洋房,从钢筋铁骨的现代库房移入军民同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真实故事和珍贵的历史记忆。 本次展览通过“南迁北归 国宝永存”“ [详细...]
    1. 复调的温度:当代陶艺的佛山叙事与多元交响
    2. 复调的温度:当代陶艺的佛山叙事与多元交响 ——写在“佛山当代陶艺邀请展(第二回)”举办之际 当陶土在窑火中完成它的涅槃,温度不仅塑造了形态,更烙印下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考。10月至12月,“温度——佛山当代陶艺邀请展(第二回)”在广东佛山拉开帷幕,展现了一场多元且充满张力的中国当代陶艺生态图景。展览以“复调的温度”为理论脉络,在陶瓷的物理属性与人文精神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材料与观念、传统与当代在复调的和声中完成深层次的对话。 展览通过“绵延”与“生成”两个板块的并置,构建起一场跨越代际的艺术对话。“绵延”板块聚焦于白明、左正尧、吕品昌、刘正、朱乐耕等近30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对陶艺本体语言——泥料的塑性与情感、釉色的变幻与意蕴、烧成的偶 [详细...]
    1. 教学实录 Ⅱ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祁璐工作室中国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高研班(短训班)
    2. 以工笔为渡,抵达心灵的生动 ——祁璐工作室国庆短训班教学总结 本期高研班教学,以工笔花鸟为媒,承续中华美学文脉,取得了浸润心灵、传承技艺的双重成效。教学相长之际,深感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非仅技法,实为心法,于此次教学中得以充分印证。 学员们从初执画笔的忐忑,至终能独立完成作品,其进境可窥教学之效。教学过程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系统梳理画史源流、细致讲解钉头鼠尾等线描精髓、引导对景写生以捕捉万物生机,使学员不仅掌握勾线、分染等传 [详细...]
    1. 他们在颐和园修文物
    2.   图①:文物修复师张全在固定家具雕花配件。   图②:文物修复师王新杰在雕凿家具配件。   图③:颐和园初秋景色。   宋家儒摄(人民视觉)   图④:不同历史时期的琉璃瓦件。   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图⑤:苏州街科普展示性修缮围栏。   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 [详细...]
    1. 守护好周代都邑城址文明
    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12月,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与临淄齐国故城、侯马晋国遗址、秦雍城遗址、楚纪南故城一起,以“周代都邑城址”名义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5年4月, [详细...]
    1.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文物库房成为第二课堂
    2.   【校馆弦歌】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下简称“艺博馆”)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柜前,循着“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课程主讲教师金晓明的讲解,学生们或俯身近看,细赏元代绘画的笔墨纹理;或动手操作,在互动屏中调取画作局部皴法细节;或三五探讨,从颜色交替与变换中探讨山水空间的表达方法。   “传统的课堂讲述最多只会涉及几件作品,学生们只能在屏幕上观看,效果大打折扣。”金晓明分享课题组设计“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的初衷:学生们可以在几百件甚至近千件作品中“徜徉”,调动感官,对文物有更真切、深刻的理解。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有国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12405件(套)中国绘画藏品在此汇集,其中包含国内9155件(套)、海外3250件(套 [详细...]
    1. 夜游美术馆,越夜越美丽
    2. 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作品。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夜幕低垂,华灯璀璨。米勒油画中的拾穗者弯腰拾取稻穗,德加笔下的芭蕾舞者翩翩起舞……近期,上海浦东美术馆光影秀每晚9:30上演,灯光为笔,建筑外立面为画布,美术史上的众多名画“活”了。   外面热闹非凡,里面人流熙攘。“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大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浦东美术馆一睹名家真迹。   夜游美术馆,被网友称为“去除班味之旅”“适合看 [详细...]
    1. 让古画“说话”——论《图像考据通论》与图像考据学
    2.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浙江大学教授余辉的《图像考据通论》历经五年撰写,终于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对于该著,曾翻译过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等学者著作的资深译者杨思梁指出:“余辉教授将此皇皇巨著称为‘通论’,实属谦虚”,“此书结构谨严、体大思精,两卷共一千三百余页,八十余万字,配图三千多幅,理应直称为‘图像考据学’”。   如作者所言,该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画鉴定,而是在真伪鉴定基础上,依托文本、图例、实物等多重证据,探寻图像背后社会历史与人文背景,确定或推定作者身份、创作动机、图像内涵、图源流变及图文关系等的著述。作者“不但力图超越由一些共相组成的粗陋的体系,而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58(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