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
    2. 本届瓷博会汇集了国内各大产瓷区和传统名窑精品以及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知名品牌参展,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胡敦煌摄/光明图片   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日前在江西景德镇拉开帷幕。“千年窑火、万里瓷路”,瓷博会自2004年起已连续举办21届,成为世界陶瓷行业的重大盛会、全球陶瓷文化交流和商贸洽谈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本届瓷博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的知名品牌参展、境内外共1000 [详细...]
    1. 四川大学博物馆:植根教学科研 服务社会大众
    2.    【校馆弦歌】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四川大学博物馆人流如织。这座高校博物馆把大门开在校门之外,方便公众参观,彰显其主动服务社会的积极姿态。它以丰富的馆藏,成为游客探寻西南悠久人文和多彩风物的重要一站。   “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有111年历史,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该馆馆长汪东升说,百余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始终植根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大众,发挥着保存文化、服务教育的重要功能。   经过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步入展厅,四川大学百年底蕴尽在眼前:馆藏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其中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称誉国内外文博界;植物标本84万余份,动物标本14万余号;特色历史旧档5 [详细...]
    1. 成都太古里全新品牌视觉正式发布
    2. 以“我的释界My Point of View”为题,聚焦人与空间的对话 2025年10月17日,成都太古里“我的释界My Point of View”全新主题品牌视觉正式发布。此次携手摄影师肖全、摄影师笙笙,将镜头聚焦于“人”,透过真切的镜头语言定格人与空间的对话和连接,地道诠释十年来每一位到访者在成都太古里的“快耍慢活”,在成都的充实自在。“我的释界”也鼓励每一位客人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自由演绎、解读自己与他人在成都太古里的故事,共创一个流淌着人文气息和温度的城市目的地。 黑白数码与彩色胶片,是跨越时代的经典对话 摄影师肖全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对这座城市和成都太古里有着深厚的情谊和自己的解读。于创作中延续其一贯深沉且充满叙事张力 [详细...]
    1. “拙”中有“巧”
    2.    在中国书法传统中,“巧”与“拙”作为一对核心审美意趣,始终贯穿于艺术实践与理论思考的深处。从先秦哲思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唐宋间的语义转变、明清书论的深化,再到当代“丑书”引发的争议,“巧拙”之辨始终未息,还成为理解中国书法精神内核的重要线索。此前本版曾刊发的文章《守巧求拙》指出“巧拙”有尺度,提出既要重视技巧法度的传承,也需参透朴拙本真的境界,从而不断深化审美导向。而本期刊发的文章里,作者从技法层面对“巧与拙”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拙”并非对技巧的否定,而是对技巧的超越。无“巧”之“拙”,是粗野与浅薄;有“巧”之“拙”,才是精神与艺术的化境,没有精熟技法的积累,任何关于 [详细...]
    1. 心远见南山
    2.    【传统文化设计力量之古诗新绘】   自2009年参加工作,我经常随身带一本《陶渊明集》,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的版本。当时,我每天会细读一首陶诗——在拥挤的地铁里,在摇曳的公交上。   有一次,公交车驶过公主坟立交桥,重重楼宇间,北京西山倏地浮现,是只有古都秋天才有的,清澈透明的青蓝,从这抹青蓝中,又卷出壮阔的云,朴厚、深远。在手边,那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刚好被轻轻划过。那一瞬间,我全然进入真淳洒落的渊明诗境,也毫无阻隔地与时间深处的自己相遇。   最近几年,我曾陆续画过一些陶诗日记,大多很个人,也很随意。 [详细...]
    1. 《元七君子图》的历史沉浮
    2.    【藏品的故事】   苏州博物馆馆藏书画中,存有一幅尤为独特的画作。长达十余米的长卷中,汇聚了元代画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所绘的七幅墨竹精品。七幅墨竹虽出自不同手笔,却共同勾勒出元代文人心中君子的模样——或疏朗清瘦,或浑厚苍劲,枝叶交错间尽显虚怀劲节之风骨。此作品名为《元七君子图》,曾是苏州顾氏过云楼的旧藏,如今,它不仅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元代墨竹之神品。   此卷引首共有三段,依次为乾隆时收藏家乔崇修隶书题“六逸图”,嘉庆解元张廷济为晚清藏书家蒋光煦题“六君子图”,以及近代画家吴昌硕为 [详细...]
    1. 金石入画气如虹——清代中国画金石意趣刍议
    2.    【游艺丹青】    所谓金石、金石学,其实皆为时间的造物。正如金石学家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论》中所述:“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    金石学兴于北宋时期,于清代达至鼎盛。清代文人在借助古代器物考经证史的同时,也沉醉于其特有的斑驳、残缺、高古、拙朴之美,进而将之融入绘画创作,金石意趣遂引一时之风尚。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清代绘画中的金石之趣,不难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作品不仅展现出画家们对古代文化的推崇 [详细...]
    1.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泸州举行
    2.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于10月15日至17日在四川泸州举行。大会以“保护传承创新共享——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全国性的文物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吸引全国600余位文博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及有关人士参会。 大会共设置11个大会发言、2场学术沙龙、7个平行分会和1个大会边会,聚焦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化理论创新、专注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文物数字化保护、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等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大会特邀专家学者、世界遗产地管理机构负责人,回顾40年来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探讨当前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新形势 [详细...]
    1. 第三届“良渚论坛”聚焦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2. 第三届“良渚论坛”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本届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设立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嘉宾和专家学者开展交流研讨、深化文明对话。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 值此之际,与会嘉宾围绕“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四个主题展开研讨。 论坛期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音希声——宋代绘画中的音乐”主题展、“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中国(杭州)艺术与科 [详细...]
    1. 世界摄影大师镜头里的中国——迈克尔·弗里曼摄影展在上海举办
    2. 迈克尔·弗里曼 坊中酒香 “世界摄影大师镜头里的中国——迈克尔·弗里曼摄影展”近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首次系统梳理并展出国际知名的英国摄影大师、作家迈克尔·弗里曼(MichaelFreeman)自1985年以来在中国创作的近70张珍贵摄影作品。这场光影艺术的盛宴不仅是迈克尔·弗里曼对中国之旅的一次深情回顾与艺术总结,也是其迄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中国主题影像回顾展。 迈克尔·弗里曼毕业于牛津大学,接受过经典的长篇社论式图片报道训练,作品常见于《史密森尼杂志》《时代生活》《地理》等国际顶级媒体,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视觉叙事者之一,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347(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