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秋水养心
    2. 寒露已至。相较白露节气,此时气温更低,地面露水渐凉,几近凝结成霜,寒露之名便由此而来。 此时秋意愈浓,天高云淡,正是走向山水之间的好时候。不少人背起行囊,走向林间与水畔,渴望在斑斓秋色中触摸季节的脉络,于澄澈水岸感知清风的沁凉。而当我们沉浸于秋水潋滟之时,不妨将目光转向古画深处。那里所藏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人与天地相处的方式。正如王维所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诗中的空灵与超然,恰是许多出游者心之所向。 元代画家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与明代画家沈周的《秋泛图》,便以精妙的笔意墨韵绘出秋日人与水的相处之态,仿佛为匆忙的旅途注 [详细...]
    1. 黄格胜《漓江百里图》的山水气象
    2. 漓江百里图 局部(国画) 1985年 黄格胜 1985年,研究生刚毕业的黄格胜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过人胆魄创作了《漓江百里图》,这幅长达200米的山水巨制是迄今为止以绘画形式表现漓江最为全面、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被学界公认为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近日,在广西美术馆举办的“漓水春秋——黄格胜《漓江百里图》创作40周年学术回顾展”便展出了该画原作及相关文献资料。 《漓江百里图》的创作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黄格胜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风云激荡,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甚嚣尘上,而以西方现代派为楷模的抽象方式成为一种风潮。我反复思虑,不跟风, [详细...]
    1. 将历史场景转化为视觉史诗—​—黄权山《古田会议永放光芒》赏读
    2.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油画) 176.5×238.8厘米 2011年 黄权山 在当代油画艺术的语境中,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们既要忠实于历史,又需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福建省美术馆收藏的黄权山油画作品《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便是其中的范例,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沉的艺术力量,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古田会议这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关键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生动且深刻地呈现在画布之上。 黄权山出生于1940年12月,山东泰安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擅长通过油画作品深刻诠释主题,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创作上,他不仅 [详细...]
    1. 托起青年美术家的艺术梦想——国家艺术基金助力美术人才成长
    2. 2017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工作的沈璐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举办的连环画培训项目。在20多天的免费集中学习和创作中,她倾听了沈尧伊、侯国良等连环画艺术家的授课,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次学习不仅让我在连环画创作的画面构图、情节把握、情感表达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内在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沈璐说,那次培训的大部分学员都成为近年来架上连环画创作的主力军。 2018年,沈璐边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她的《苗族女孩》系列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10万元的资助经费对于经济拮据的青年人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滋养了其艺术梦想。沈璐利用假期,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采风,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生活使她感受到内心平静带来的安定感,女孩们淳朴的笑容和坚韧的性格感染着她。“画中的苗族姑娘是在写生过程中结识的 [详细...]
    1. 以丹青意象展时代步履
    2. 展览现场 刘澍 摄 在近些年的美术教育、研究与创作领域,关于如何创作紧跟时代、聚焦艺术本体,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美术作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美术创作水平如何有效、合理地建构与提高?创作研究如何更好地契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基金项目为平台的“有组织创作”形式,如何支撑与强化中青年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和创研方向?这些问题都成为当下美术界和艺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并从美术本体层面指向了“技”与“道”的关系、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等方面的课题。 近日,以“共绘新时代”为主题的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 [详细...]
    1. 2025年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亮相浙江金华
    2. 10月1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山花烂漫时——2025年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在浙江金华永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览以“新生活·新民艺——中国民间工艺精品邀请展”为核心展览,汇集全国50位工艺家的247件作品,并特设“繁花竞放”单元,集中展示22位历届山花奖得主的93件精品,涵盖陶瓷、木雕、漆器、刺绣、剪纸等门类,反映了当代中国民间工艺的最高水准。同期还联袂推出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评展、第七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及“百工艺都”金华民间工艺精品展,共计展出数百件作品,全面展现我国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展览期间举办了“新生活·新民艺”主旨交流活动,业界专家、非遗传承人及工艺家代表围绕民间工艺的价值转型、代际传承与跨界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活化路径。 据 [详细...]
    1.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召开
    2. 10月11日,由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太和论坛在北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开幕式致辞并作主旨发言。 王旭东总结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承载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集地的卓越价值。他表示,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其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故宫人守护文脉、匠心精进的坚守与奉献。面向未来,故宫博物院将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通过深化文物保护研究、推动数字化应用、活化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最终目标是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及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在新时代为传承中华文明再创辉煌。 本届论坛汇集全球文化遗产、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精英,围绕“世界博物馆高质量 [详细...]
    1. 融入生活 浸润生活 改变生活——“十四五”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就卓著
    2.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遗源于生活、世代传承,凝结民族智慧,根系中华文化。 “十四五”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不凡魅力。 非遗保护氛围更加浓厚 习练八段锦、太极拳,坚持“古法养生”,开启新的一天;中秋赏月、元宵赏灯、重阳登高,非遗总能提炼最纯挚的文化元素,让 [详细...]
    1.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四
    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今日之中国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文明气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岿然挺立,在与不同文明的相遇相知中交融互鉴,续写时代华章,奏响文明交响,推动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我们要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的璀璨篇章。”这是新征程上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真诚呼吁。 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前进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2025年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详细...]
    1. “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展览在京开幕
    2. 10月11日,“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馆员高文静,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副教授贾玺增,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捐赠人代表陈菲先后致辞。 开幕式上,鲁晓波为陈菲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她和刘海珍女士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民国红色暗花绸地绣一路连科纹鱼鳞马面裙”和“清晚期红色暗花绸地牡丹蝴蝶纹盘金绣鱼鳞马面裙”。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段江飞主持。清华大学部分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50(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