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境象——冯东东中国画小品展”将在天水美术馆展出
    2. 冯东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儿童艺术促进会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艺术中心美术组主任,中国美协十届美代会代表。 作品参加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和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作品展,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级展览获奖,并有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于《读书》、《美术观察》、《美术》、《中国书画》、《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和报刊。 [详细...]
    1. “爱丽丝与兔子洞——李骏逸水墨个展”将在北京开幕
    2. 骏逸的情感画记 用艺术创作的方式来寻找自我,是骏逸最终走上绘画道路的深层原因。她有着娟秀的面庞,却带着一种内心深处的倔强,不管是小时候执意要自己修改父亲取的名字,还是到高中时放弃高分重新走上绘画的道路,她从不是按别人的期望来选择,而是遵从内心,恣意生长。 水墨因此成为她的称手工具。她不拘泥于父亲与导师的笔墨技法,艺术观念则来自契合她天性的民间艺术、朴素绘画,再调和一些夏加尔的幻想与忧郁,并下意识地在色彩中融入自己对墨色的理解,也由此,她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当别人只在练习基本功时,她却我行我素,毫不顾及别人的眼光,只是挥动画笔,做灵魂漫 [详细...]
    1. “北望昆仑日月光”——中国大写意主义审美哲学断想八咏
    2. 一、浓缩了历代先贤智慧与文化精华的书法艺术是一条流传有序、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大河。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书法用笔为基础的笔墨精神与笔墨技法的精进史。中国画重文化,有了文学、诗词、书法、历史、哲学的文化滋养,其气质、格调、气象自是不凡,这是长期浸润出的高贵典雅的人文内美与生命气息。画家个人是核心,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直抒胸臆,气概成章,博大沉雄,风规淡远,良有以也。 自古书画共渊源, 日月清辉定法存。 一管柔毫书万象, 千般诗意透神魂。 二、究竟 [详细...]
    1. “三下乡”:美育实践燃青春
    2. 袁邵林为南京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学生讲解古建知识 南京艺术学院供图 为响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日来,全国多所学校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涉及美术、摄影、诗歌创作、古建筑保护以及戏剧等多个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践技能,更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今年6月,第三届“乡村艺课”青少年装置艺术展暨2025年“云朵的秘密”青少年表 [详细...]
    1. 丹青荔韵入画来
    2. “六月南风荔子丹,皱红小碧满银盘。”夏日的岭南,那漫山红遍的荔枝,不仅是清甜多汁的美味,也化作画家笔下的精灵,以嫩绿嫣红,造就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岭南风情画。 荔枝入画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让画工作荔枝图,并亲自写下《荔枝图序》,文章记载:“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虽然荔枝图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元和十五年(820年)的夏天,巴州和峡州的荔枝到了成熟的季节,荔枝树亭亭如盖,一颗颗果实似红玉般点缀其中。宫廷画师取来宣纸,置于荔枝树下的案头,先以淡墨勾勒荔枝树轮廓,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树之形态便跃然纸上。再取浓墨,细细描绘叶片之脉络,叶片仿佛有了生命,随风轻舞。难怪清代王符曾对着《荔枝图序》发出感慨:“特为荔枝立传,想见太守风流。昔东坡有空寓岭表 [详细...]
    1. 寻找马吉影片 揭示历史真相
    2.   马吉影片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的揭露日军暴行的影像。该影片与《拉贝日记》共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其中现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37分钟版”,被认为是反映日军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证据之一。陈旻的《寻找马吉影片》(译林出版社)以纪实手法完整记录了中外各界人士历时20余年查访并寻回马吉影片的全过程。   寻找约翰·马吉后人   《寻找马吉影片》一书的写作缘于一次报道任务。   2017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 [详细...]
    1. 映日帆多宝舶来——波斯香料世家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2.    唐代岭南多胡人,尤其是来自波斯的胡人在岭南胡人中占多数,并且多做香料生意。这从中国史籍记载的唐代香料贸易状况与波斯香料世家——李珣家族的香料贸易个案中可见一斑。 李珣与李苏萨   李珣(约855—930)祖籍波斯,其父李苏萨于825年来华,之后全家侨居蜀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因此,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称李珣为“蜀中土生波斯”。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记载:“珣字德润,少小苦心,屡称宾贡。所吟诗句,往往动人。”李珣有词集名《琼瑶集》传世,《全唐诗》卷七六〇、卷八九六共收录其词五十四首、诗三首。李珣弟李玹,873年随僖宗入蜀,授率府 [详细...]
    1. 博物馆里度假期
    2. 7月8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参观。 秦廷富摄/光明图片   暑假期间,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重庆自然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学习自然知识,充实假期生活。 [详细...]
    1. 百年黄胄 百件展品 他“随雨雾飘过来”
    2.   黄胄 《好客人家》 中国画 1980年 图片来源:安徽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今年适逢黄胄百岁诞辰,6月26日,展览“百年黄胄:诗随雨雾飘过来”在安徽省美术馆亮相。   安徽是“百年黄胄”纪念展的第三站。1980年,艺术家黄胄借南下讲学之机,考察苏浙皖等地,在安徽歙县、黄山、泾县等地游览写生。本次展览的主题“诗随雨雾飘过来”,正出自黄胄写生过程中创作的一幅黄山作品上的题句。以此为题,既是呈现展览与安徽的一种在地性连接,亦是对黄胄激情、浪漫、豁达性情的生动表述。   以“ [详细...]
    1. 在宋画中品味山河人间
    2.   [宋] 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局部) 图片来源:开封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宋代绘画在承袭隋唐五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繁荣发展,风格流派纷呈,技法体系完备,造就了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院体画的写实工致、严谨典雅,文人画的品格超逸、意境清远,共同书写了绘画史上绚丽多彩的一页。   为更好地展现宋代艺术雅正多元的繁荣景象,以及丰富的文化意涵,开封市博物馆推出专题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宋画中的山河人间”,并于近日面向公众开放。   公开资料显示,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70(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