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开幕
    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与澳门口述历史协会联合主办的“烽火忠魂: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7日在澳门特区市政署大楼画廊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展览设四部分,包括“日寇逞凶,殃及濠江”“奔赴前线,共纾国难”“救亡赈难,休戚与共”及“家国山河,群星闪耀”。“展览通过数十位澳门抗战英雄的故事,充分展示澳门同胞在全民族抗战中从未缺位。”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会长林发钦致辞表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澳门虽处于“孤岛”,但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澳门同胞有的奔赴前线壮烈牺牲,有的身处“孤岛”救亡赈难,通过持续不断、形式多样的救亡活动,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
    1. 京津冀长城主题摄影联展在京开展
    2. 8日,“长城如愿——京津冀长城主题摄影联展”在北京市文联创展中心开幕。该展览是北京市延庆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北京延庆、天津蓟州、河北张家口,三地山水相连、文脉相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因长城文化与红色文化而紧密相融。展览汇集京津冀三地摄影艺术家的100幅作品,第一板块聚焦抗战老兵群体,通过军装肖像、生活纪实、历史文物等,呈现英雄们的峥嵘岁月与晚年风采;第二板块记录长城保护员的日常巡护工作,展现新时代长城守护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坚守和传承;第三板块聚焦长城雄姿,汇集了京津冀三地四季长城主题作品。 北京延庆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当前,延庆区在册的老战士、老党员中,最年长者107岁。自2015年首次开展老兵影 [详细...]
    1. 甘肃通渭:笔墨耕读传家 书画产业生金
    2.    【文化中国行】   夏日里,记者翻山越岭来到甘肃中部的定西市通渭县。这里曾是“苦瘠甲天下”之地,进入新世纪,却因“人人爱书画、家家挂书画”的全民崇尚书画之风,引得书画名家、藏家商贾云集,书画产业欣欣向荣。   “我自幼热爱书画,后来成了美术老师,爱好变成职业,每天都挺乐呵的,县里爱好书画的娃娃也多,蛮有成就感。”通渭一中教师魏建军笑盈盈地说。   重视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在通渭长盛不衰、代代相传。每到寒暑假,中小学生都会主动练习书画。据相关统计,全县每年有5000余人参与书画培训。   “家无字画,非通渭人。”推开农户家门,总能看到字画。“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呼儿童莫错过一犁春雨,愿子弟早博得万里春风”……大门上贴着的楹联,诠释着通渭耕 [详细...]
    1. 对“文物修复热”应多些鼓励
    2.    【新闻随笔】   据报道,日前,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93名选手在六大项目展开角逐,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不过,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文物行业的热潮,专家们提出了“冷思考”。   有专家直言,考古工作需要常年在野外,非常艰苦,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是常态。当“萌新”们带着学校教授的技术加入这个古老的行业时,专家们最关心的是:这份工作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年轻人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文明的星河中,总有人替我们连接古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用孤独对抗遗忘的洪流”的文物修复专家,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守宝人”。人事有兴替,事业须赓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感兴趣,把它作为自己攻读、研习乃至从事的专业,这显然是一件值得 [详细...]
    1. 字画里的瓜果风情
    2. 夏日的阳光热烈地洒向大地,万物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在这充满活力的仲夏时节,西瓜、杨梅、桃子、荔枝等时令鲜果纷纷登场,为人们铺展开舌尖上的盛宴。而在博物馆的字画藏品里,这些瓜果也以笔墨为媒,化作独特的艺术符号,在纸端晕染出别样的风情。 晚清岭南名家居廉的《瓜藕图》,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以绢本设色绘就,纵23厘米、横26厘米,以精妙笔触勾勒出别具一格的清凉与惬意。画面正中的西瓜是视觉焦点,顶端红得夺目,颜色自上而下渐次晕染变浅。在水、色、墨交融的笔触渲染下,西瓜好似被一层薄霜轻轻笼罩——这正是画家想要呈现的“起沙”状态,这时的西瓜甜度最高、口感最佳。画中还有一片缺了 [详细...]
    1. “洪武贵红”让釉里红走上巅峰
    2.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出现了“洪武贵红”的说法。这位明太祖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除了因为他出身红巾军,还有其他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五行学说对于国号“明”的影响。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明”字寓意光明,象征火,分开便是“日”与“月”。新朝起于南方,南方属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而北方属水,为阴,神是玄冥,颜色黑。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起自更北的蒙古大漠,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正是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的理由,也是其喜爱红色的缘起。其次,红色在我国本就具有吉祥喜庆的寓意,代表中原文化的正统。《明史· [详细...]
    1. 上博推出红山文化盛宴
    2. 红山文化玦形玉龙和C形玉龙。 上海博物馆供图   近日,“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掀起了观展热潮。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汇聚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20家文博考古机构的300余件文物,生动展示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500年至5000年,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5 [详细...]
    1. 希腊文物展亮相三星堆
    2.    【带你一起看大展】   “在这个充满奇珍的非凡博物馆里,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展览的开幕,更是一座跨越地理阻隔的文明之桥的搭建。”7月7日,“古希腊的旅程——希腊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在三星堆博物馆启幕,希腊驻华大使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说,纵使山海远隔,两个兄弟文明间的对话也从未间断。   古蜀和古希腊都有着浪漫瑰丽的传说,并各自孕育了灿烂悠久的文化。希腊文物跨越山海,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成功搭建起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桥梁。两种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将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激发人们对人类文明多元性的深入思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融。   此次展览是西南地区首个全部展品均为希腊境内科学发掘文物的展览。希腊文化部考古博物馆、展览及教育总局统筹全国31家博物馆和考古文博机构,精 [详细...]
    1. 重庆大足发现一处宋代摩崖造像
    2. 重庆大足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发现的宋代摩崖造像。李东摄/光明图片   近日,重庆大足区发现一处沉睡水底的宋代摩崖造像。   “今年开春以来,大足区降雨量偏少,玉滩库区水位一再下降,沉睡于水中的造像得以显露真容。”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邓启兵介绍,本次发现的摩崖造像位于大足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分布在高3米、宽6米的赭红色峭崖上,从左至右通编为6号,共计27身造像。其中第2至4号龛规模突出、保存完好。   经现场初步辨认, [详细...]
    1. “意在湖山——阳帆中国画作品展” 在千岛湖展出
    2. 阳帆 乐师 136×68cm中国画 2019年 6月27日,“意在湖山——阳帆中国画作品展”在千岛湖艺术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40余件。 阳帆,广西桂林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杭州画院专职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杭州钱塘书画研究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人才研究班,浙江省首届“新峰计划”造型艺术青年人才,杭州市E类高级人才,杭州市青年文艺人才,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火炬字体形象设计师。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68(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