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胡硕堂|国学清思:大唐第一狂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
    2. 大唐的月光,一半洒在长安的金銮殿上,另一半大概都醉在了李白的酒杯里。他以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笑傲王侯、睥睨天下,成为“大唐第一狂人”。他的诗里有山河壮阔,有侠骨豪情,更有一份不容于世的疏狂与洒脱。在千年之后,依然让我们为之倾倒,也为之怀想彻夜难眠。 若要在中国诗歌的星空中寻找一颗最为炽烈、闪耀,带有光芒的星辰,李白当之无愧。他的壮美诗篇,尤其是那些驰骋于神话与想象边界的独唱,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而是一场场语言的创世狂欢,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了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的巅峰。 最能彰显其“诗仙”风范的,正是这种开天 [详细...]
    1. “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项目——陶瓷100”成果展在景德镇举行
    2. 中国美协“青年伙伴计划” “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项目——陶瓷100”成果展览在景德镇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年伙伴计划”“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项目——陶瓷100”结项作品展览开幕式日前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出席并宣布展览开幕。 诸迪宣布展览开幕 诸迪参观了展览并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对于各方通力合作取得的项目成果给予了肯定,认为学员作品在传统陶瓷文化的 [详细...]
    1. 《北京·东城》画册亮相2025北京文化论坛获好评
    2. 经过为期半年多的筹划和制作,由北京日报出版社与东城区委宣传部合作策划推出的《北京·东城》画册近日正式出版,并亮相近日闭幕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一座兼具古都韵味和现代风光的魅力之城。 《北京·东城》以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六个篇章——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宜居福地、现代城市,全面、生动介绍并展示了该区多元领域的发展风貌。画册通过丰富的图片与li文字说明,立体呈现东城区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就,为外界了解东城区提供全面而生动的窗口。 [详细...]
    1. “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沪启幕 全方位彰显云冈美学历史魅力
    2. 敦煌“走了”云冈来了,在此前引爆沪上文旅市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与《何以敦煌艺术大展》之后,历经千年沧桑的云冈石窟即将与上海市民游客展开一场全新的“线下相遇”。 10月9日,《云海相望——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沪盛大启幕。作为上海文旅2025年下半年重量级文博大展项目之一,该展览于10月10日面向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3月26日。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王朝开凿的大型石窟群,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是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次特展在学术基础上聚焦云冈石窟的文化、艺术、遗产活化利用,汇聚云冈文物、3D复原石窟、当代艺术作品,VR交互体验活动,以及30分钟的原创数字艺术作品 [详细...]
    1. “丝路双壁 东方意韵——乔玉川·姬国强中国画作品展”将在西安开展
    2. 乔玉川作品评论 “乔玉川的作品清明温润、无俗气、不冷酷,有豪门名秀之品质。陕西书画名家多多,他自存独立之姿,人有才情,志向又豪华,更能静定熟悉技艺,取得成就当必然。” ——贾平凹 “乔玉川营造了一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廊,由文人肖像而文化人格而文化精神,由人象而精英相而民族象。人生感喟,文化内质、历史沧桑,种种风景尽在其中。山水、花鸟亦莫不驾驭自如,实乃人文向生文、地文、天文的弥散衍生。” ——肖云儒 20世纪艺术史具有一个 [详细...]
    1. 孙承民:姜巍工笔画中 “飞翔的心” 与生命觉醒的礼赞
    2. “飞翔的心,从未停歇”——这句话是画家姜巍自己说的,并置顶在他的朋友圈个人主页上。姜巍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至少萦绕了二十多年,那时他才二十几岁,站在年轻气盛的制高点。人我不熟,没见过面,只在黑龙江省50年美术作品回顾展上得知他获得了金奖,才引起我关注他的名字。 贾平凹写过一本书,名叫《朋友》,书中记录了他和一些书画家朋友交往的趣事和经过,也收录了为部分书画家作品集所作的序文。贾平凹笔下的书画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百字千字栩栩如生,不关乎学术评论,没有诘屈聱牙的理论陈述,不乏对作品说些个人的主观感受,着墨之处大多是在说人物。人的品性与作品气息密 [详细...]
    1. 笔墨之道,神似之神——从“四基因”“六维度”看汤立花鸟画的匠心与神韵
    2. 汤立《早春》 知白守黑乡,天然笔墨芳。 寸心愿为艺,图画许多香。 ——赞汤立道兄之艺 马年的春夏之交,我又有一次与友朋相缘之谊,就是在这次缘谊的欢快中,与北京的汤立先生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气氛里,结成了艺术之情,亦结成了文人相和之情。 我们初次相缘的那个地方是武夷山观景大红袍会所,为我们结缘的人是文艺评论家刘心亮,我们和缘的则是书画文心的内质之通。 我与汤立的这个艺情是一见面,他给我看手机 [详细...]
    1. 姚大伍 | 临摹是艺术家毕生需反复践行的古今对话
    2. 《2023-9月记事》 39cm×65cm 纸本水墨 2024年 自幼学画,临摹这一环节让我深有感触。起初,我以为临摹仅是对单幅作品的效仿,核心在于通过笔墨技法与内心感悟,去贴合原作者的创作本意,这也是学画过程中必经的修行。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临摹远非表面看来那般简单,它的内涵远超初期对形式的模仿。我们会先从技法层面入手,细致揣摩并还原原作的笔触形态、运笔速度,乃至创作者在落笔时的整体状态——这些都是临摹中需要精准把握的要素。而更深层来看,临摹实则是借前人的作品,让自己沉浸式地进入彼时的创作场景,在技法与心境的双重贴近中,完成与前辈创作者 [详细...]
    1. 姜寿田丨走出清代碑学——当代书法的世纪转换
    2. 沈尹默《始奏已有》十言联 从书史整体逻辑来看,清代碑学是失范断裂的歧路旁出,与整体书史构成了对立紧张状态乃至改写。因而在清代碑学已经过去将近两个世纪的当代,理应走出碑学时代,对碑学予以瞻顾回望与反思清理。因为清代碑学带给整个书史尤其是近现代书法史以太大的冲击颠覆以及由此而来的困惑和窘境,从文化形态到审美观念,从笔法到风格,从文人化大传统到民间书法小传统,清代碑学以对帖学的宰制与颠覆,而使书法史谱系完全断裂、改写。 由于碑学观念预设的策略化,使碑学晚期所倡导的旨在化解碑学危机的碑帖融合成为书法史的效果历史。它牢固地控制住近现代书法史的创作观念 [详细...]
    1. 临摹悟笔墨,写生捕生机丨丘挺:以“三位一体”传递山水精神
    2. 丘挺《千壑幻雪之二》 绢本水墨 130cm×69.5cm 2025年 山水画并不等同于通常意义的风景画。山水画是基于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方式与诗意表达的艺术创造。从禅宗的“明心见性”与“灵山只在我心头”可知,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这同时也支配着文学艺术,尤其是造化与心源论,在山水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山水画的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不同风格的演变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与人的心性状态。由此而看山水造境,是写照万物和表现内心的合一。山水之观照与经营,由心理率物理,都是以人臆度的远与高、深与阔、收与放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3.109(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