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汇报展”在福建省画院开幕
    2. 2024年12月12日上午,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画院、莆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莆田市美术家协会承办,莆田市端明艺术研究院协办的“2023年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汇报展”在福建省画院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画家邓伯元十多次深入闽地山区和沿海写生的成果以及近年来创作的艺术精品,展出作品题材宽泛,充分展现了八闽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蕴含了八闽时代、八闽精神、八闽风格、八闽气派,彰显了画家邓伯元对中华大地的深深眷恋。 展览将持续到12月18日。 [详细...]
    1. 多元协同赋能 共谱文物保护新篇章
    2.    【专家视点】    文物承载历史、连接未来,是国家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化的根基。各地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文化遗产的坚实网络,开创了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事业守正创新的崭新局面。   如何使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答案在于实现“多元”协同赋能。   政策支持赋能文物保护系统推进。文物保护的基础保障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有法可依。持续的财政支持为文物保护项目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要统筹各级政府文物保护的强制性预算,国家级项目资金应向县级及以下文保部门倾斜,同时要 [详细...]
    1. 石上风华 纸上碑林——谈《西安碑林全集》的文化底蕴
    2.   西安古城墙东南隅的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地方。其藏品似繁星浩瀚,品类齐全完备,时代脉络规整有序,是一座经过长时期文化积淀而成的内涵丰厚的传统文化宝库。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西安碑林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以《开成石经》为中心,以碑刻碑帖、墓志、画像石、石刻图画、造像等为辐辏,广泛收录碑林馆藏各类石刻文物2500多件(组),精心打造出一座基于西安碑林的“纸上碑林”,让更多读者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充分领略西安碑林的独特魅力。 纸上宝库儒学原作   因 [详细...]
    1. 爱琴文明的前奏——基克拉泽斯文化
    2.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时,北京举办了多个介绍古希腊文明的展览,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对古希腊的文明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通过不同时代的珍贵展品,带领观众从爱琴文明到古典文明再到希腊化时期,跨越时空纵览古希腊文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包括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第一个高峰,而其最初的起点来自一些并不起眼的扁平的大理石小雕像。这些最早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小雕像,在爱琴海的岛屿上被掩埋了近五千年,直到十九世纪末才重见天日。其所代表的文化被称为基克拉 [详细...]
    1. 芜湖铁画保护传承“枝繁叶茂”
    2. “当代芜湖铁画大师艺术作品及铁画史料巡展”现场 郝启超 摄 12月14日,“当代芜湖铁画大师艺术作品及铁画史料巡展”走进湖北武汉,参观者络绎不绝。“明天一定要带孙女专程来看铁画展。”市民张女士对这项“铁为肌骨,并画为魂”的锻制技艺震撼不已。 芜湖铁画以铁为主要原料,通过剪、叠、錾、锻、铆、焊、锉等多道工艺手工制作而成,历经300多年的淬炼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华一绝”,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详细...]
    1. 古老岩画会“说话”
    2.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密林之中发现2000余幅彩绘岩画,当地在做好保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正通过文旅融合,让大地上的文化遗迹“火”起来。 北国隆冬,雪花纷飞,为飞龙山景区披上了洁白的盛装。冰雪与岩画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听讲解员在冰天雪地里讲解岩画的形成及岩画背后的故事。来之前查阅了大量岩画资料的北京游客刘先生说,岩画虽然简单几笔,却有万年历史,非常值得仔细琢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飞龙山景区海拔793米,从高空俯瞰,景区内的石林犹如一条石龙伏于地面之上。2016年,深藏 [详细...]
    1. 三彩胡人牵驼俑
    2.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唐代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期。三彩胡人俑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生动勾勒出那些往来于中亚、西亚之间的商旅身影。他们身着异域服饰,牵着骆驼、马匹,携带商品,穿梭于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见证了唐代的繁荣与开放,成为解读古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线索。 20世纪60年代,甘肃秦安县叶堡乡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以三彩胡人俑最为引人注目。上图中的三彩胡人牵驼俑,胡俑浓眉大眼,蓄八字胡,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翻领窄袖右衽袍,袍长及膝,足穿长筒靴。头仰视,右手握于胸前,左手握于腰间,作牵驼状 [详细...]
    1. “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一场跨越三千年的“相聚”
    2. 钺 yuè: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觥 gōng:古代用兽角等做的酒器。 铙 náo:①打击乐器,像钹,中间凸起部分比钹的小。②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中间没有舌。 斝 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圆口,口上有两柱,三足。 瓿 bù:小瓮。 字义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当前,“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正在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展出。展览以盘龙城遗址为切入点,联合苏埠屯、大辛庄、刘家庄、平谷刘家 [详细...]
    1. 《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数据与分析》出版
    2.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于2023年组织启动了“基于数据分析的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现状与对策建议”项目。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团队进一步凝练加工,《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数据与分析》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3年4月,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将“基于数据分析的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现状与对策建议”立项为该所自主课题重点项目予以支持,项目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完成艺术基础理论、戏曲曲艺学等8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报告。自2023年4月18日开题论证会起,8个学科项目组分别由于平、丁亚平、朱恒夫、李超德、傅才武、顾平、甘锋、陈荃有等专家领衔,40多名艺术科研人员全程参与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工作,其间召开了10次研讨会,百余位专家参加了各项目组的研讨、交流。 《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 [详细...]
    1. 雕塑艺术的诗意巡礼 展览《李象群》登陆南山博物馆
    2. 12月17日,由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承办的展览《李象群》在南山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著名雕塑艺术家李象群先生的首个同名个展,通过构建六个板块的叙事模式,展现李象群在当代雕塑创作领域的艺术轨迹,为观众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艺术世界。 作品《大圣》 走进展览《李象群》,观众被引领穿越“走向未来”“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东与西”“艺术人生”“工作室”六大板块,在生命力四溢的艺术作品中,感受时间、文化与空间的交汇。李象群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精湛的技艺,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52(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