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毛上虎金石传拓走进北京文化年
    2. 毛上虎刻拓作品《福禄无疆》   蛇年春节,山西新绛县金石传拓制作技艺传承人毛上虎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度过的。   去年冬至,“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展览展出了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现场年节氛围拉满,各种非遗体验项目深受观众的青睐。   “晋善晋美”是山西省文旅厅布置的展区,展示了山西省非遗项目太谷饼、龟龄集、安宫牛黄丸、定坤丹、老陈醋、潞绣、新绛木版年画、新绛县金石传拓制作技艺、平遥堆绫、平遥刻铜、河津芝麻糖等技艺。   其中,在新绛稼穑庐毛上虎金石传 [详细...]
    1. 以科技“复活”敦煌之美——“遇见敦煌: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在天津举行
    2. 天津“遇见敦煌: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展览现场   1月25日至7月30日,“遇见敦煌: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在天津津湾广场举行。本次展览由天津城投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常沙娜敦煌图案研究设计工作室担任艺术顾问。此次展览是津湾广场积极践行天津市文旅发展大会的生动实践,也是助力天津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具体举措。   “遇见敦煌: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深圳、重庆、海口、三亚、青岛、泉州、黄石等全国12城举办巡展,累计超百万人观展,受 [详细...]
    1. 童乃寿:以画家之笔写大美黄山
    2.   近日,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展的“烟云飞动——童乃寿作品捐赠展”以“览晨曦”“眺群峰”“赏松石”“望瀑泉”“观云海”五个单元的60余件(套)黄山题材精品,呈现大美黄山之景,同时梳理童乃寿的艺术人生和绘画成就。   童乃寿(1941—2014)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幼时随家乡画师柳远宏学画,后拜当地书画名家舒荫黎为师,并由其引荐拜童雪鸿为师学习中国画。1959年,他进入安徽艺术学院国画班学习,在此期间,与安徽书画名家萧龙士、孔小瑜、懒悟、王石岑、徐子鹤等结识。   毕业后,童乃寿虽辗转多处工作,却一直坚持创作,多次前往安徽省内黄山、泾县等 [详细...]
    1. 暌违十年,周矩敏新作再度亮相苏州美术馆
    2.   从《大先生》对民国大师的深入刻画,到《丝绸之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演绎,再到《海上尘烟》的奇幻想象、《异域风情》的独特视角以及《园林·花鸟》的传统韵味,每一个系列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与智慧——即日起至3月16日,由江苏省中国画学会、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承办的“象外之象——2015-2025周矩敏新作展”在苏州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集中展出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近十年来创作的《大先生》《丝绸之路》《海上尘烟》《园林·花鸟》《异域风情》等五大系列的近百幅新作。   “从丝路到花鸟,从人物肖像到航海题材 [详细...]
    1. 从《助梦》到《筑梦》——李玉旺绘画述评
    2.   筑梦,怀着对未来希望和美好信念而不断前进,山东画院画家李玉旺的作品《筑梦》在画面中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美好希冀,其以鲜明的主题、精彩的视觉呈现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脱颖而出,并获得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这并非李玉旺第一次在全国美展舞台上一鸣惊人,而是他继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使命》获得金奖之后又一次斩获大奖——对他而言,以美术作品“构筑梦想”更是一种“使命”。   《助梦》:获取创造思维   早年在青岛工艺美校织绣设计专业学习的李玉旺,毕业后被分配到故乡德州市地毯厂工作,成为地毯、挂毯设计和技术指导的“图案员” ,这份工作不仅没有把他磨 [详细...]
    1.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画院人才培养?
    2.   人才培养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根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画院以及各级地方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画院人才的遴选标准、选拔机制、评判标准是什么?画院应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梯队建设又该如何展开?解决了这些问题,画院方能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从而推进美术事业不断发展。   建立画院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画院在选拔人才时,一方面要制定规范人才选拔的规章制度,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在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时,看重青年人才的全面修养及发展潜力。同时,画院还要吸纳各画种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健全各画种的前提下,进而形成各画院的优势和特色。   在健全 [详细...]
    1. 定格动画让传统手工艺“动起来”
    2.   定格动画,是一种通过逐帧拍摄静态对象,并连续放映影像使之产生运动效果的动画形式。传统定格动画中的人物及场景多使用黏土、木材或其他混合材料,凭借其独特的质感和风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回望中国动画发展史,传统手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定格动画的创作中。20世纪50至9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系列制作精良的定格动画作品。其中,《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融合了皮影与剪纸风格,《鹿与牛》为难得一见的竹偶动画片,《瓷娃娃》中的角色由景德镇高岭土捏制并涂以高温颜色釉烧成,光是主角瓷娃娃就烧制了近两百个不同姿态的瓷偶。这些经典动画片至今仍是几代人的童年记 [详细...]
    1. 壁上丹青耀新辉——敦煌壁画对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毓养
    2.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总面积达到5万余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五百余个石窟的历代壁画,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蕴蓄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毓养着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转型与发展。 助推审美嬗变   中国工笔人物画绵延千年而不绝,其形式以白描、淡彩和重彩为主,曾是唐代画坛的主流。自文人画兴,以水墨为上,工笔渐居次席,元代以来“恪守法格,专以形似”的风尚束缚了画家们的创造力,由此,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即便有陈洪绶、任伯年等工笔人物画家挣脱泥古的桎梏,开创新局,然也难挽颓 [详细...]
    1. 在艺术创造中呵护心灵
    2.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人们对情感世界的关注加深,艺术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愈功能。研究表明,艺术创作能够激发大脑额叶皮质的活动区域,提升情绪稳定性,同时降低与压力相关的激素水平。如今,艺术疗愈正以其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帮助人们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同时为文化传承和社会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艺术疗愈通过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个体进行情感表达、认知探索和心理调节,将个体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情绪释放的效果,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与传统的语言治疗相比,艺术疗愈强调非语言表达,它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激发个体内在的心理资源,以实现自我疗愈与情感恢复。艺术疗愈的核心理念是,艺术创作不仅能够激发人的创 [详细...]
    1. 流光釉彩 千年绚烂
    2. 图片从右至左为:景德镇窑“大清康熙年制”黄釉云龙纹菊瓣盘、景德镇窑乌金釉描金龙凤纹凤尾尊、景德镇窑郎窑红釉观音尊、德化窑白釉观音像、龙泉窑青釉刻花缠枝莲纹凤尾尊   【瓷器上的中国色】   中国瓷器,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色彩的艺术。从商代青釉的初现,到明清彩瓷的绚烂,瓷器上的每一抹釉色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工艺的智慧与文化的底蕴。这些“中国色”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以釉为墨,中国瓷器书写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之美。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