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游山记——张振江近作展”将在北京开展
    2. 前言 倾其所有——张振江的《山相》 张振江生自南方,但喜欢画与西北大地相关的题材。他在早期画过一系列《垦》、《塬》、《天地》等作品。2017年他承担了援疆工作以后,画了一大批有关西北大地地域风情的作品。比如,《援疆艺记》系列、《沃土》系列、《万里援疆图》等。目前的《山相》系列也是这些题材的延伸。我觉得,振江选取这些题材,并非出自某些功利和实用目的,而是出自他内心的情怀。他喜欢宏大,阳刚和正气。因此,他能够把人们认为是被动接受的主题创作转化为他探索宏伟风格的途径。他把深海钻井平台,高铁,东风导弹,蛟龙号,坦克,航母,火星探测器等通通当 [详细...]
    1. “绿韵清趣——郭仁海小幅油画作品展”在昆明开展
    2. 郭仁海的血是绿色的 郭仁海从云南出走,去了广西。这事儿本是件小事,没多少人在意,也与“溃逃”和“前往应许之地”之类的概念没什么关联,可我却将其当成了一个大事件——因为我发现,他的出走意味着在我的视觉世界中冲天而起的那道云南南方的绿色屏障也被抽走了。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旁边,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凡是动我心肠的,让我的粗硬之心软化的,为我的多肉之心再造一颗心灵的艺术作品,我均会回报其一张笑脸,或一行热泪。多年来,郭仁海关于西双版纳的系列作品,已经逐渐变成了我心上的景观,是我精神的信靠和生活的美学,只要他和他的作品存在于从昆明通往天边的南方 [详细...]
    1. “时间之流——袁武历史人物画作品展”在上海开展
    2. 踌躇多时未能下笔写袁武绘画的文字,在袁武那些大墨恣肆、充满视觉张力的画面之前,显然觉得自己的文字有些孱弱和枯涩。当下,我一边翻看着他的大型画册,一边聆听着马勒的《大地之歌》,在乐声中油然生起一种悲怆而悲悯的意绪。这抑或是我探看袁武绘画堂奥的一块楔子和一条线索。“悲怆”和“悲悯”既是一种深沉情绪的指代,也是一种包裹生命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精神喻义及人文意识。 从生命经验的情感表达到生命哲学的思辨诘问,这一方面佐证了袁武所亲历40多年的时代遽变里艺术家个体与时代对话的创作历程,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伴随时代进程及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个案。我们该如何直接面对生 [详细...]
    1. 中秋何时成为团圆节
    2. 绘御笔中秋帖子诗清董邦达/绘图片由作者提供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下一阕《水调歌头》,寄给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此词创作于“欢饮达旦”之际,但词中却充满凄清况味,词人对着天上的圆月发出感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句也勾连出唐宋文学中的一个问题——中秋应是团圆佳节,为何文人却总是在写离别? 何事长向别时圆   唐代早期的中秋诗,总离不开寂寥的底色。王建那首脍炙人 [详细...]
    1. 闻一多与美术
    2.   【文人雅事】   朱自清曾将闻一多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诗人时期、学者时期和斗士时期。回望闻一多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美术家。   闻一多一生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在清华读书时,闻一多曾担任《清华年刊》的美术编辑,1919年又与梁思成、唐亮等人发起成立美术社。他为《清华年刊》设计的14幅专栏题图,运用鲤跃龙门、青云得路、梦笔生花等中国传统图案,与比亚兹莱(英国插画艺术家)的线描技法有机融合,画面唯美典雅。   1922至1925年,闻一多先后在芝加哥、科罗拉多、纽约的艺术学院主攻绘画。其间闻一多作画“不眠不食如中疯魔,不完成不辍休”,逐渐在创作中融入西洋画的现代表现技法。他曾以雪后初霁的礼拜堂为背景,用碎点法把光线的阴影画成紫色。学者许芥昱说:“在西洋画里引起 [详细...]
    1. 舒同:以笔墨服务斗争
    2. 舒同题写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名及校训图片由作者提供   【抗战中的百年巨匠】   1938年6月27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第50期纪念特刊发表了一幅舒同的书法。在粗粝的毛边纸上,舒同写下“凿山开道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区抗敌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解放的象征”四句话。这既是他对《抗敌报》作用的总结,也是他在国家危难关头发出的呐喊!   1937年,华北、华东大片领土相继失守。11月7日,晋 [详细...]
    1. 明代画家陆治 《竹报平安图》
    2. 图片由作者提供   【画里有话】   在明代画家陆治的《竹报平安图》中,一对鹌鹑位于显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鹌”谐音“安”,因此鹌鹑象征“安全”和“平安”。图中竹子与鹌鹑组合成了“竹报平安”。“竹报平安”是古代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报平安的家信。   (作者:赵运涛,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 [详细...]
    1. 妙在于“写” 贵在于“意”——写意美术精品汇聚中国美术馆
    2. “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现场。本报记者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金秋的北京天朗气清,中国美术馆内人流熙攘。9月27日,“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开幕,展出从古代画家至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共计近600件,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装置、新媒体等艺术门类,可谓精品荟萃、佳作云集。 在经典中观意悟道   步入中国美术馆一层大厅,只见众多观众围着玻璃展柜细细品评。原来是苏 [详细...]
    1. 博物馆里学知识
    2. 王辉富摄/光明图片   10月2日,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里参观,乐享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详细...]
    1. 生态打底 全域联动
    2.   【锦绣中华庆双节】   1日下午3点,青海省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20组亲子家庭相约在此,参加“文物探月·高原共此时”研学活动,解锁文物里的团圆密码。   “瞧,他们手拉着手,多像在月下围着篝火庆祝丰收!”展厅里,一位小观众在彩陶盆前发出惊叹。这件国宝级的舞蹈纹彩陶盆,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如今,越来越多游客将“解锁文物密码”视为青海之旅的重要一站。   众多游客背包上挂着的雪豹玩偶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我们一路追更雪豹幼崽‘凌小蛰’‘凌小芒’的救护日记,奔赴青海,就是为了这份独特的生态关怀!”来自北京的游客杨礼冰道出大家的心声。   近年来,“生态名片”成为青海鲜明的旅游标识。今年双节假期,青海各级文旅部门紧扣“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独特禀赋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87(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