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黑龙江省依兰县:这些文博场馆等你来
    2. 红色文博场馆一直以来都受到观众的热捧。1月15日,来自湖南省怀化市的游客冯先生走进黑龙江省依兰县自卫军抗战纪念馆,了解“九一八”事变后,吉林自卫军在总司令李杜将军的率领下,在哈尔滨等地抗日的史实。冯先生有感而发:“在这里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我们不但要学英雄、说英雄,更要争做英雄。” 依兰县自卫军抗战纪念馆经常性地举办重温入党誓词、抗日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歌曲大家唱等各种文化活动,已成为当地一处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随着寒假的来临,依兰县博物馆、吕厚民摄影艺术馆等文博场馆,渐成广大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依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白云说,自卫军抗战纪念馆、依兰县博物馆和吕厚民摄影艺术馆这3座文博场馆各具风采,已成为市民、游客感悟初心使命、弘扬红色文化的好去处。 依兰县 [详细...]
    1. 冰雪雕塑师培养渐成体系
    2. 随着冰雪旅游升温,作为冰雪艺术的重要呈现方式,冰雪雕塑发挥出极大的引客作用。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大庆油田冰雪嘉年华等冰雪景区,到处能看到游客跟风格各异的冰雪雕塑合影留念,冰雪雕塑师也因此成为人们热议的职业。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于猛通过观察发现,市场需要既懂冰雪景观设计,又掌握相关技艺,还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设配套专业。 走进哈尔滨师范大学(简称“哈师大”)校园,冰雕雪雕随处可见,冰雪雕塑专业也是该校热门专业,2009年就已经开始招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200多名有较强专业能力与审美能力、可以独立承担冰雪雕塑任务的冰雪雕塑骨干,为黑龙江旅游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王汉2013年毕业于哈师大,并创立了自己的冰雪景观建 [详细...]
    1. “博物馆里读中国”推介100个主题展览项目
    2. 日前,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100个,其中“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等20个展览项目获重点推介项目。 自2015年起,国家文物局持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主题展览征集推介活动,累计推介项目千余项,引导各地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各具特色的优秀展览项目,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度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申报陈列展览项目191个,经初选、终选,最终确定推介项目100项。入选项目主题鲜明、题材多样,涵盖历史文化、革命纪念、人文艺术、自然科技、民族民俗、考古成果等多种题材,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 [详细...]
    1. 大地艺术节在中国落地生花
    2. 青砖道、翠竹篱、黛色瓦、素色壁,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一个在绿水青山环抱中的古老村落,是东阳市唯一的零工业、纯生态乡。 2024年9月,“东阳大地艺术谷”在这里横空出世。以三单乡的山坡、谷地为背景,来自各地的15位艺术家创作了20余件大地艺术作品,形成了一道以“艺术,让人类从大地起飞”为主题的“新文旅”风景线,更将寂寂无闻的浙中传统村落推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地艺术热潮的前沿。 日本大地艺术节的启示 “大地艺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美国艺术家开始关注现代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引起公众 [详细...]
    1. 以大地艺术重塑乡村文化景观
    2.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的大地艺术,是艺术家以大自然为媒材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它主张返回自然,其材料和选址多依赖当地的自然条件,从而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在地性特征,并兼具生态与人文使命。 已走过20余年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可谓颇负盛名。每一届艺术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艺术家走进社区,以山村和森林为舞台,与农村留守长者及年轻义工一起,共同改造、创造出数百件散落在村庄、田地、空屋里的艺术作品。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组成部分。该艺术项目被视为日本乡村振兴的范例,并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为2017年至2030年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全球示范项目,为全世界所瞩目。 回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出发点,原本是日本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包括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 [详细...]
    1.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学科设计?
    2.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师生设计的《故宫色彩系统指导手册》(手册内页节选) 在2024年持续深化的“优化调整学科布局”中,面向未来的学科成为重点发展对象。什么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其中既要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也要有扎实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至今已发展5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2019年,北师大计划筹建未来设计学院;2021年,未来设计学院正式成立并招收首届研究生。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里的新兴学院,短短五年内实现了本硕博层次齐全。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设计学院的创院院长高鹏看来,在这5年里,未来设计学院一直尝试在课 [详细...]
    1. “浸润”的教育传统与美育内涵
    2. 美育是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作用于整体精神、气质的全面提升。传统文教主张以整体性深度体验培养人格,使德性内化为日用常行、言谈举止,形成悠久而独特的教育理念与美育传统。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如何挖掘、提炼“浸润”的传统教育资源和美育内涵,进而服务于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是亟待深入研究与研判的重要课题。 “浸润”是一个具有哲理化和审美性特征的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与中华美育的本质特点、内在规律与实践方法。中国人对“浸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验,“浸润”所蕴含的主客合一、直观体悟、自然渐进的内涵,具有古今共通性意义,涉及文化基因、审美体验与人生境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向现代转化的可能,当下仍具有话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 [详细...]
    1. 小小导览员艺述大世界——河南省美术馆少儿美育的实践探索
    2. 河南省美术馆“小导览员”活动复评环节 导览是连接观众与展览的重要桥梁,是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的基本形式。美术馆在展览期间通过配套导览活动,能够有效增进观众对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技艺特点的理解,使观众与作品产生深层次共鸣,从而更好地凝聚起美育的力量。相较于通常更注重历史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博物馆导览,美术馆导览侧重于对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更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以及艺术感受力、想象力的拓展。同时,由于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和固定路径可遵循,这就大大增加了美术馆导览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导览的困难和挑战也相对更 [详细...]
    1. “北京胡同”主题艺术创作:​探寻历史文脉 触摸城市肌理
    2. 胡同,作为北京城特色的街巷名称,以纵横交错的样貌布局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如今的北京已发展成为充满历史底蕴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胡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是古城脉络的轻吟,还是岁月留痕的浅唱,它们蜿蜒穿梭于繁华都市中,青砖灰瓦记录了古都的沧桑巨变,也镌刻着老北京城记忆中的烟火人间。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借此契机,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以“北京胡同”为主题携手开启了融写生、创作和展览于一体的大型艺术项目。双方历时5个月,进行了大量筹备与采风活动:邀请北京历史文化专家学者赴中央美术学院为近百位师生举办“北京 [详细...]
    1. 古画中的雪中雅事
    2. 踏雪寻梅图(国画) 106.7×61.8厘米 明 王谔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雪诗篇和美不胜收的雪景绘画。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此后,历代名家大师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传世之作。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壮丽多姿的雪景,也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风雅趣事。 雪夜扁舟为尽兴 明代画家戴进的《雪夜访戴图》,是根据《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而创作的。《雪夜访戴图》,设色,绢本,纵141.5厘米,横81厘米。画面上山峰巍峨,积雪深厚,葱茏的松竹之上披上了雪花。松竹深处的房舍灯火通明;近处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