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谁在天边谁在眼前——梁宏理作品展”将在北京开幕
    2. “谁在天边谁在眼前”这一主题富含哲学意蕴,作品通过探讨个体与社会、以及时代变迁中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以梁宏理的微观叙事为切入点,将个体命运与历史、社会、文化相互交织,引发观者对身份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时空感知的深入思考。 作品中“超现实元素悬置于日常场景”的手法,暗喻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与认知重构的复杂性。艺术家融合写实与超现实的表现方式,以自然主义的笔触捕捉西安本土的日常场景(如古迹、市井、历史街区),同时借助超现实元素(如悬浮物体、时空错位)打破现实逻辑,构建起“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这种手法看似与学院派的写实传统高度契合,实则其图像语言已与 [详细...]
    1. “我们:与时代同行——湖北省女美术家优秀作品展”在武汉开展
    2.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9月29日,“我们:与时代同行——湖北省女美术家优秀作品展”在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开展。据介绍,该展览作为湖北省女美术家协会成立以来创作成果的首次重要亮相,标志着湖北女性艺术群体在创作视野、艺术语言与学术探索上的自我跃升。 展览由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女画家协会指导,湖北省美术院、湖北大学支持,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女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 150件多元门类的参展优秀美术作品既深深扎根荆楚文化沃土,对楚式浪漫与荆楚文脉进行创造 [详细...]
    1. 张望 | AI工具带给我的灵感与冲动
    2. 生成 水墨纸本 1700x440cm 2024年 2023年AI的爆发震憾了世界,也震憾了每个人,它如同蒸汽机、电能、互联网一样正在改变人类发展进程和方向。面对这能改变世界命运的科技革命,艺术如何应对这新的挑战?中国水墨该如何回应这时代的叩问?水墨的未来是危机还是契机?答案纷纭如雪,却无一是定论。就个人而言,我是个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相信科学,崇尚创新,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无不源于思想革命的惊雷与科技之剑的锋芒。艺术也在每次社会变革中催生出新的观念和形态,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详细...]
    1. “黄河在咆哮——徐惠君作品展”在山西美术馆启幕
    2. 展览现场。中新网记者杨杰英 摄 9月30日,一场以黄河为主题的艺术盛宴——《黄河在咆哮》徐惠君作品展在山西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不仅是徐惠君对黄河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其二十余年以画笔探索自然之力与人文情怀的集中呈现。90幅黄河主题画作汇聚成磅礴的视觉交响,引领观众走进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壮阔世界。 作为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特聘研究员,徐惠君自2004年与黄河初遇后,便将艺术生命与这条大河紧密相连。这是继2016年后他第二次在山西举办个展,而山西黄河壶口瀑布被他视为“黄河的心脏”,这种特殊的情感联结使本次展览更具深意。 [详细...]
    1. “斯文在焉——王书峰上海书法展”将开展
    2. “斯文在焉”四字,语出《论语·子罕》。今王书峰以笔墨为舟楫,渡古今之川流,在此间展卷舒毫,正是对“斯文在焉”恳切追求。 此次展览所呈,不仅是他近年潜心创作的结晶,在飞白顿挫间,我们可见他对“雅俗之辨”的思考;在浓淡枯润中,我们能感他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这既是个人艺术探索的展示,亦是对“书法何以成为心灵载体”这一命题的深刻回应。 愿观者步入此厅,不仅能赏汉字之形美、品笔墨之意韵,更能透过纸背,感受那一份不曾断绝的斯文脉动。 斯文在焉——王书峰上海书法展 主办:风艺术空 [详细...]
    1. “画话——2025王大海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省文化馆开展
    2. 我和大海是发小、是球友,也是曾经的同事,我见证了他艺术理念和创作的成长与成熟。生活中的大海始终保持着对万物的好奇与敬畏,这份特质如今完整地投射在他的作品中。走进大海的绘画,仿佛踏入一个用色彩编织的梦境:油彩如生命般自由绽放,形成一道道绚烂的光芒。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艺术家向世界发出的温情密码——5201314,但这组数字密码远非世俗情爱所能局限,它是艺术家对生命、对世界、对万物最深沉的告白。 大海出身艺术世家,却从未被传统所束缚。他的作品在材料选择上就颇具深意——环保生态科技布作为基底,暗示着对大地母亲的敬畏与珍爱;斑斓的油彩跃然其上,仿佛是生命本身在 [详细...]
    1. 古代外国文明中的植物园
    2.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在中国汉代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已设有专门的植物栽培区域。从植物收集、栽培的规模来看,上林苑堪称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植物园。    关于植物园的起源一直有多种观点,但对于植物园起源于古代庭园这一点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在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还是古希腊,都可见植物园的雏形——以药用、食用植物为主的园圃,这些园圃逐渐演变为花园。 古埃及   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在宫殿、神庙和陵墓附近建了大量的种植园,形成宫殿花园、神庙花园和墓地花园等。尼罗河沿岸的药圃 [详细...]
    1. 张骞戈个展《为自己策展》在京开幕,探索艺术家书的当代价值
    2. 2025年9月30日下午16:00,青年艺术家张骞戈在北京的首个个人展览《为自己策展》于桥梓艺术公社上苑艺术馆正式开幕。展览以艺术家书为核心,结合版画、插画等多元媒介,通过张骞戈多年对手工性、叙事性与印刷美学的深入探索,呈现了一场关于“书籍作为艺术本体”的先锋实验,旨在推动艺术家书这一艺术形式走向更前沿的学术与公众视野。 艺术家书:从功能载体到“可翻阅的雕塑” 在数字阅读日益主导的今天,张骞戈以艺术家书为载体,重新定义了书籍的边界。展览中,每一件作品均由其亲手制作,从内页创作、印刷到装帧,甚至纸张制作和颜料自制,结合木版画、铜版画、麻胶版画、丝网版画及手绘插画 [详细...]
    1. 以文物为依托:解码山水画发展历程
    2.   [清] 石涛 《搜尽奇峰图》(局部) 纸本墨笔 原作尺寸:42.8cm×285.5cm 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门类,承载着古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与人文情怀。从早期的“附属性存在”逐步演变为独立画科,其发展历程贯穿中国绘画史,形成了多元的风格体系。本文以“文物实证”为核心,选取魏晋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文物,串联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   山水画的萌芽——《洛神赋图》 [详细...]
    1. 美育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2.   美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审美品格、涵养道德情操,还能培育其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学校需主动深挖工匠精神和美育之间的联系,将美育教学开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让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弘扬和践行。本文立足美育教学实践,通过系统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旨在构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为美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树立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健全美育教学体系   在素质教育发展新时期,学校教师需树立起领先的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健全美育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工作。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引领其不仅要关注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还要通过美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在日常美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83(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