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外国观众逛中国非遗馆——带走一件手工艺品,记住一个中国故事
    2. 外国观众体验古法制玉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您好,我们想先学‘敦煌壁画临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中国非遗馆”)的咨询台里侧,讲解员赵双侠抬头愣了一下——脱口秀演员张踩玲和她的家人来报名参加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张踩玲的先生和公婆都是加拿大人,在体验环节,她给公婆做起了翻译。 “他们一家人原本打算简单‘打卡’,结果被大厅的介绍册吸引,一口气报了敦煌壁画临摹和古法制玉两个项目,体验时间总计3小时。”赵双侠说。 中国非遗馆目前推出了15个常设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加上近期展馆 [详细...]
    1. 碎瓦成画,捡拾时光
    2.    【光影风华】   阳光洒落,四川通江西郊村新农居墙上的画面,在光影映衬下仿佛流动了起来。青灰砖瓦叠作山峦皱褶,陶瓦残片聚成水波纹理,五代董源《江堤晚景图》的意境,在一面混凝土墙面上悄然复现。   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何彦润在导师齐喆的指导下完成了这幅作品,并为之取名《乡皴法》。“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和树木表皮纹理的一种技法。”何彦润介绍,他利用旧民居的砖瓦表现皴法,是想要强调传统乡村在中国山水艺术与人文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这个总爱在废墟里弯腰的年轻人,说自己在“捡拾时光”。“老屋关联着过去的生产工艺和生产 [详细...]
    1. 以艺术为犁深耕乡土
    2.    【晨曦走笔】   皖南村落的白墙上,明丽的壁画与斑驳的砖瓦相映成趣;浙江衢州的河畔,废弃水电站蝶变为生态美术馆;贵州丹寨的蜡染纹样通过VR技术走向了国际艺展……这些充满张力的画面,正是当代中国青年投身“艺术乡建”的生动注脚。当城市化浪潮推动乡村人口外流,一群怀抱理想的青年却反向而行,在守护乡愁与拥抱现代之间,以艺术为犁铧,在乡土深处开垦出文化振兴的新田。近年来,笔者在各地农村调研时,发现不少青年艺术工作者把乡村当作艺术创作的舞台。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也尝试回答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赓续乡土文明的根脉。 创新与跨界,让乡土文化焕发新春。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艺术乡建青年往往善于打破成规,他们常将建筑、设计、音乐、数字科技等融入乡村艺术实践 [详细...]
    1. 现代艺术与古老村庄的相拥——艺术乡建中的青年人
    2.    【青春如是】    北京平谷南山村,熹微晨光刚勒出燕山起伏的轮廓,一群背着画板与相机的身影,迎着料峭春寒,踏着雾霭浸润的土路,叩响古村人家的门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孟超和京津冀地区美术院校的师生,在一年多前就已来到这里,“用艺术建设乡村”的理想催促着他们深深扎根于泥土,立志用丹青妙笔唤醒古墙旧瓦间的山魂,让沧桑的文化记忆在现代艺术的熏陶下涅槃。   几年间,像他们一样参与艺术乡建的青年群体,已遍布广袤乡村。他们在西北村落斑驳的墙壁上绘制璀璨的星空,把江南水乡荒草丛生的院落打造成先锋剧场,让 [详细...]
    1. “草叶菩提——徐冬青作品展”将在京开展
    2. 总序 作为中国儒道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道”的理念和对它的追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基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在道家文化中,“道”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儒家文化中,道含有“仁”“忠恕”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道,代表着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在《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这叫做理想社会”。“不孤”则出自《论语·里仁》,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其相伴”。以“大道不孤”为主 [详细...]
    1. “远乡之视·陈宜明小幅油画作品展”将在宁波开展
    2. 从东到西——说说陈宜明 陈宜明与我是同龄一辈,彼此称呼都加个老字,他在微信群里昵称是“老宜”。老宜不算老,比我小一岁。我们在北大荒的美术学习班相识,算来有50年了。 兵团有六个师,我和老宜都是三师的知青,他在19团,我在28团。19团离珍宝岛比较近,19团名气很大倒不是因为珍宝岛,是那里催生了一个由兵团战士组成的芭蕾舞团,排演“样板戏”白毛女,到处演出,大放光彩,老宜曾担任剧组的美工。白毛女剧组来兵团总部演出,凭着老宜的关系,私下请来女演员到学习班做模特,大家围着画,很开心。开心没两天,老宜一脸沮丧和委屈地说不能再画了,领导找他谈话,说 [详细...]
    1. “写意上合——王犁、聂松、王震宙三人画展”将在青岛开展
    2. 由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办,胶州美术馆(胶州画院)承办,胶州市文化馆、高凤翰纪念馆、王卫平美术馆、况尉艺术馆、宝龙美术博物馆、青岛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协办的写意上合——王犁、聂松、王震宙三人画展即将开展。 前 言 乙巳伊始,王犁、聂松、震宙画展开幕;尺素丹青,云烟满纸。或湖光或山色,或草木之间或人世之间,或苍茫或润泽,或浓或淡,涉笔成趣,若有所思,苦心孤诣。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加缪说:谈论你所爱的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轻轻说起它。我们一起,或许就要慢慢表达各自营造的世界,额外的世界。 (文/王震宙,2025.1.11) [详细...]
    1. 明清肖像画中的形与神
    2. 肖像画有悠久的历史,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曾提道:“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及至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外来技法,在吐故纳新、交流辉映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体系。 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深圳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数风流人物——明清肖像画展”在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开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明清肖像画多达千件,题材丰富,类型多元。”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高秀清介绍,本次展览荟萃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馆藏作品130余件,以“帝王·皇族”“名臣·名士”“闺阁·女容”“雅集·行 [详细...]
    1. 运思造奇 下笔玄妙——吴彬的奇幻山水画风
    2. 峰峦承秀图(国画) 191×87厘米 明 吴彬 在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史上,有一位明代画家的作品屡创纪录。1989年,《十面灵璧图卷》在纽约露面,打破苏富比(拍卖行)成立以来中国书画百万美元的成交纪录。在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上,《十八应真图卷》以1.6912亿元成交,是第一件拍卖成交过亿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2020年10月18日,这位画家创作的《十面灵璧图卷》再次以5.129亿元成交,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至今仍是全球最贵的中国古代书画。   这两幅画作的创作者是明末福建画家 [详细...]
    1. 横势烟云的雄奇壮阔——评旷小津山水画作
    2. 十八洞的春天(国画) 124×248厘米 2020年 旷小津 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格趣和表现题材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既有传统笔墨本体语言的创新,也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表现题材、地域风格和图式结构等不同层面的变革。 整体来看,影响现当代山水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各地域的文化性格存在明显差异;二是传统程式向现代形式转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视觉体验。这些因素促使一批具有现代意识与文化胸怀的高水准艺术家涌现,旷小津便是其中一位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家。 旷小津祖籍湖南,1963年出生于天津,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88(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