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向往经典——刘万鸣书画艺术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展
    2. 前 言 灰空两抹禽飞影,横悬三缕垂垂藤。 秋草蔽丛窥兔迹,动静时空气韵生。 现当代花鸟画之迈进源自传统、生活及西方来路。三三错综,气象万千。万鸣基于传统,师造化,察万物,虚实相生,混沌初开,拓一片天地。 万鸣于其作品名副其实,名先于画而画释名,万物生息,和鸣于世,动于静中,生命激荡。珍禽野雀沉浸再现勃勃生机,侧耳所闻绕梁回音,眼、心、耳同受,形象、笔墨、气息、精神、情感同存。蒙蒙天地,律动园林,野生花草树石间萧瑟飘零,动物兽禽精灵般笔墨活现。垂吊长臂猿,展翅高隼鹰,毛绒秋鸭塘边赏孤荷,碧波青鱼 [详细...]
    1. 杜小同 | 水墨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绵延
    2. 杜小同晚钟三 93.5cmx72cm 水墨宣纸 2024年 在当代水墨领域,杜小同的出现像是一块沉静而坚硬的石头投入湖面——没有喧嚣的水花,却泛起持久而深远的涟漪。他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以“减法”为武器的精神突围,是对日益僵化的水墨系统的一次沉默却坚决的叛离。杜小同的艺术实践恰恰在于触及了当代水墨最核心的困境与生机。   在当代水墨的探索中,杜小同的创作路径呈现出一种清醒而坚定的自觉。他不再满足于传统水墨的意象系统与笔墨趣味,而是以“空间”为核心理念,试图构建一种能够承载当代精神体验的视觉秩序。他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传统文人画体系的反思, [详细...]
    1. 陈流 | 让写生回归质朴与本真
    2. 《葳蕤生香》系列水彩创作 150x105cm 近年来,我的写生与创作渐渐褪去了浮华,愈发回归质朴与本真。我主动舍弃了宏大叙事的框架束缚,也刻意减少了商业运营的纷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绘画最纯粹的目的——捕捉身边那些令人动容的细微瞬间,描绘那些触动心灵的人与事。创作过程中,我不再被功利诉求与繁杂杂念所裹挟,只一心追求作品能够契合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我卸下思想的重负,抛开那些与自身所思所感无关的条条框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刹那间,我惊奇地发现,所处的世界竟充满了无尽的活力与精彩,世间万物都与我产生了千丝万 [详细...]
    1. 在传承工匠精神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层面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涵盖着严谨专注、执着坚守、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等多重内涵。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育人全过程,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从单一技能培训走向综合素质培育,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 [详细...]
    1.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时代解码
    2.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社会制度和审美体系。中华民族有着漫长的寻玉、赏玉、用玉、藏玉历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中国玉文化是中国玉器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既包括玉器物及其外在美的形态,也包含丰富多彩的玉文化精神形态。中国玉文化滥觞于新石器时代,示踪着中华文化灿烂多姿的演化进程,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佐证。其中,玉礼制度、玉德伦理、玉器技艺为其重要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理念与精神特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玉礼制度:玉文化对政治秩序的自主性建构 中国古代玉礼制度实现了自然物玉器到礼制符号的自主性转化,赋予了玉器超越物质属性的文化自主性。玉器作为礼制符号被运用 [详细...]
    1. 文学之美与生活之趣兼具——读《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2.   作家半夏的《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以下简称“《在集市》”)是一本奇特的书,它融汇了多种学科知识——文学、生态学、民俗学、社会学、植物学、博物学、烹饪学等,但又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相辅相成,兼具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半夏用一年的时间,观察、感悟、记录昆明篆新农贸市场,辅以游走于云南其他地方乡村、集市、街道的经验,向读者展示了300余种云南本土食材,并在一蔬一果的具体描述中,融入家长里短与人情世故,让读者和她一起感受云南热气腾腾的生活。   通观全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序,然而二十四节气又不仅仅是时间背景,而是蕴藏着四季之变与大地物产变化,蕴含着“自然之美”。阅读此书会发现,半夏一再强调《黄帝内经》中“顺四时而适寒暑”的理念。她希望人们依循时序、尊重自然,并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瓜果蔬菜和自己的生活。 [详细...]
    1. 方圜之间 自有天地——评《镜里千秋——四川博物院藏铜镜研究》
    2.   青铜镜是一类特殊的青铜器,从距今四千余年前发展至明清,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李学勤在《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中指出:“铜镜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门类,研究中国考古学和美术史都不能离开铜镜。”巴蜀书社新近推出的、由四川省博物院编撰的《镜里千秋——四川博物院藏铜镜研究》,无疑为中国铜镜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书首次全面披露了四川博物院所藏历代出土、采集的铜镜90余枚,详细梳理不同时期铜镜的特征——从纹饰的肌理到铭文的字迹,从时代风格到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每一面铜镜都如同一个“微型档案”。从这点来看,这是一部以文物为基石、解锁古代四川铜镜发 [详细...]
    1. 学术无止境 研究不停步
    2.    【连续报道·来函热议】    自光明日报开设《学术争鸣》专版以来,我一直密切关注,不同观点的讨论让人读来颇有获益。国家文物局发布调查研究成果后,我更感振奋,对这次争鸣感慨良多。   首先感慨争鸣营造的平等学术氛围,体现的务实研究态度。光明日报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明确提出来稿“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哪怕观点迥异,均十分欢迎”,作者不论身份、资质和年龄,都可以有发表言论的渠道。可以说,正是因为光明日报搭建了平等、规范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作为一名高校“青椒”,才得以参与“现象级大辩论”,为此深感荣幸。   其次是通过争鸣,体会到要以多维立体的研究视角去看待问题。此次争鸣中,历史、地理、书法、古文字等不同学科,聚焦一方刻石,多个学科共同研究,覆盖范围之广,影响力度之深,前所 [详细...]
    1.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闭幕
    2.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26日在重庆闭幕。 闭幕式上,与会代表共同观看了大会精彩瞬间回顾视频。大国工匠代表、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带电作业高级技师王月鹏宣读了致全国各行各业工匠的倡议书,号召各级工匠以匠心铸梦、用技能报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大会会聚了265位大国工匠、1700余名省市级工匠以及277个全国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集中展示了2200多项职工创新成果。大会期间,106名大国工匠展示了308种创新工作法;206名大国工匠深入69家企业开展技术帮扶,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并签约师带徒;85名大国工匠通过“工匠面对面”“工匠故事角”等活动分享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详细...]
    1. 艺藏巅峰 · 传世精品 全球顶尖艺术大师郭廷君拍卖专场预展
    2. 艺藏巅峰 · 传世精品 全球顶尖艺术大师郭廷君拍卖专场预展 郭廷君先生,字天生,生于1941年,祖籍中国佛都山东汶上, 先祖可追溯到唐朝名将郭子仪。1961年于山东省水利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于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退休后,曾返聘到青岛滨海学院为特聘正教授。郭廷君先生执教近50年,学生逾万人。 郭廷君先生曾先后兼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和客座教授等中外多项荣誉职务。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16(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