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韩学中·人物画丨寓情于景于物,以情儒雅动人
    2. 读韩学中的画有两个突出感觉:一是工写结合处理得好,融写意于工笔中,有自觉的艺术追求和与之相应的功力与修养;二是在反映现实人物与场景问题上,有不同于一般的独立见解和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韩学中通过艰苦学习绘画技法、精心研究传统绘画遗产和认真写生,来积累造型功力与提高艺术修养的。他虚心地从多位师长那里学习工笔画制作必需的勾勒、渲染、填彩法,视手艺为立足艺坛之本,在此基础上他研究从战国和汉代帛画和其他古代绘画经典,并从近现代诸大家代表作中吸收营养。他认为,要在绘事上真正有所作为,必须兼有纯熟的工与写的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全面的艺术修养。凡是优秀的绘画作品 [详细...]
    1. 四川绵竹:将年画、年俗、年趣融为一体
    2. 蒋全艳和孙女李梓彤正在为年画着色 1月22日,以“我们的年,世界的年,到绵竹过中国年”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开幕。绵竹城内,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绵竹民间迎春习俗的盛况,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在当地孝德镇年画村“农闲堂”,20余位村民们正忙着绘制年画。画桌一旁,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完工的画作,等待发往外地销售。“年画节期间,大家都在赶工,以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需求。”当天,村民蒋全艳正带着6岁的孙女李梓彤为一批年画着色。蒋全艳说,在当地文创社区的支持下,她每年接到百余份年画绘制订单,收入近万元。 蒋全艳口中的文 [详细...]
    1. 倾其一生为自然画像——《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读后
    2.    几年前读《芳华修远: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画集》和《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笔者就记住了曾孝濂这个名字。作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三代画师的领军人物,他独树一帜的科学画作品,对植物科学画的真知灼见与前景展望,激发了我的兴趣和关注,所以,这本以《自然而然》为题的曾孝濂自传,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我的案头新书。   该书文字生动流畅,插图惊艳,将读者引入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境界。书中精心选配的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如一部部鲜活的图像志,生动记录着中国植物学史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为读者展开传主曲折的心路历程,铺陈出一幅涵盖中国植物科学画和博物画的世纪图卷。 [详细...]
    1. 石刻的观看之道
    2.   在源远流长的金石学研究中,拓片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是探究摩崖等各类石刻的重要凭借。在传统金石学中,研究者借拓片赏玩铭文字体、书风,参照史传考证史事,当代历史学家很大程度上延续此传统,重视善拓、精拓,以拓本校录铭文,作为史学分析的根基。这一传统形成有因,拓片便于传布、观看,精良者能最大程度呈现原碑文字。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正如艺术史家韩文彬在其著作《铭石为景》中,一开篇就指出:视觉上,拓片将立体石材压缩为二维平面图像,易造成信息扭曲、失真;且摩崖文字嵌入山水,规模宏大,单纸拓片难以囊括全貌。   若仅研读拓片,会割裂铭文与原生空间语境,导致进一步失真。对此,该书举了一个典型案例,即关于东汉《杨淮杨弼表记》文本性质的认知。南宋金石学家洪适在未涉足实地、仅凭拓片揣摩的情况下,仓促地将其判定为杨氏的记墓文字,此后金石 [详细...]
    1. 追溯文人画的本源——评《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
    2.   讨论明清两代的文人绘画,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宋元文人画的重复,而应该视作明清画家对笔法的重新梳理和美学观念的迭代,甚至是画家、作品和自然三者关系的一次历史性重构,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以下简称《回响》)一书,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画展图录,该书沿着文人画的发展脉络,通过一件件画作探析不同流派的画家,以及他们如何汲取古典笔墨、推陈出新,还原明清画坛的真实情状,尤其是为长期以来被美术史所忽视的清代正统画派正名。   溪客旧庐的画作收藏,大多经过徐邦达、杨仁恺、钟银兰等艺术史家兼鉴藏 [详细...]
    1. 著名敦煌学家项楚逝世 享年85岁
    2. 记者4日从四川大学获悉,著名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名誉所长项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4日7时3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 项楚先生,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时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庞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 项楚先生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是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的学术带 [详细...]
    1. 既传统,又现代——读卢虓的山水画
    2. 卢虓 浅山 270cm×210cm 2017年 近些年,卢虓的山水画创作在图式结构上更显灵活多样的特点。如《凝望》《山隐》《小城之春》《浅山》《清凉世界》《山外山》《生命之树》等作品,都在构图上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卢虓很少使用常见的三段式或纪念碑式的构图方式,而是采用时空交错、构成、平面化来营构画面。在我看来,这既受到现代艺术构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书法篆刻章法的影响。例如《生命之树》,描绘的对象集中于画面中心,上下均留白,很有篆刻艺术那种“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的意味。再如《浅山》将完整的山水画面碎片化,再加以重新组合,从而在视觉上形成既陌生又熟悉的效果。这 [详细...]
    1. 敦煌印象:艺术与心灵的千年对话
    2. 敦煌,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土地,是我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壁画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为了捕捉敦煌的神韵,我多次踏上那片土地采风,在洞窟中与古老的壁画相对,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令我震撼且印象深刻。 我的敦煌印象系列作品,正是在这样深刻的观摩与感悟后诞生。我试图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诠释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敬仰。那飞动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不仅是对壁画的临摹,更是我与千年敦煌的心灵对话。我将古老的神话、佛像的庄严、飞天的灵动,都融入作品之中,让敦煌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的语境下重生,让更多人能透 [详细...]
    1. 河北邢台博物馆:年俗体验丰富 年节服务暖心
    2. 邢台博物馆情景式讲解吸引观众 高雯杰 摄 “吾乃妇妌,井方方伯之女,商王武丁之妻。我的家乡井方曾作为商都而存在,后为商王朝北部重要的畿辅方国……”1月29日(正月初一),河北邢台博物馆里热闹非凡,10名身着古装的小讲解员正声情并茂地为观众讲解。 这场“穿越古今”的情景式讲解是邢台博物馆春节特别策划的活动之一,小小讲解员分别化身祖乙、妇妌、石勒、小白瓷、小耳坠等角色,带领观众穿越到千年前的邢台,感受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 “拟人化的情景讲解,生动展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来自河北衡水的观众郝兵表 [详细...]
    1. 浙江金华市博物馆:新年换新装 回望传统服饰之美
    2. 身着复原服饰的非玩家角色与观众互动 金华市博物馆供图 新年换新装,不仅是外在装扮的更新,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春节前夕,一场古代装束概念走秀在浙江金华市博物馆一楼举办。这是“溯洄从之”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展(简称“溯洄从之”展)的开幕现场。随着该展的开幕,馆内“龙腾婺土,金博迎春”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也拉开帷幕。 “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朴大气到唐宋时期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时期的精致典雅,展览展出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近40件(套)复原装束。这些装束根据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精心复原,每一套服饰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