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以丹青意象展时代步履
    2. 展览现场 刘澍 摄 在近些年的美术教育、研究与创作领域,关于如何创作紧跟时代、聚焦艺术本体,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美术作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美术创作水平如何有效、合理地建构与提高?创作研究如何更好地契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基金项目为平台的“有组织创作”形式,如何支撑与强化中青年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和创研方向?这些问题都成为当下美术界和艺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并从美术本体层面指向了“技”与“道”的关系、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等方面的课题。 近日,以“共绘新时代”为主题的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 [详细...]
    1. 2025年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亮相浙江金华
    2. 10月1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山花烂漫时——2025年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在浙江金华永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览以“新生活·新民艺——中国民间工艺精品邀请展”为核心展览,汇集全国50位工艺家的247件作品,并特设“繁花竞放”单元,集中展示22位历届山花奖得主的93件精品,涵盖陶瓷、木雕、漆器、刺绣、剪纸等门类,反映了当代中国民间工艺的最高水准。同期还联袂推出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评展、第七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及“百工艺都”金华民间工艺精品展,共计展出数百件作品,全面展现我国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展览期间举办了“新生活·新民艺”主旨交流活动,业界专家、非遗传承人及工艺家代表围绕民间工艺的价值转型、代际传承与跨界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活化路径。 据 [详细...]
    1.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召开
    2. 10月11日,由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太和论坛在北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开幕式致辞并作主旨发言。 王旭东总结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承载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集地的卓越价值。他表示,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其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故宫人守护文脉、匠心精进的坚守与奉献。面向未来,故宫博物院将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通过深化文物保护研究、推动数字化应用、活化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最终目标是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及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在新时代为传承中华文明再创辉煌。 本届论坛汇集全球文化遗产、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精英,围绕“世界博物馆高质量 [详细...]
    1. 融入生活 浸润生活 改变生活——“十四五”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就卓著
    2.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遗源于生活、世代传承,凝结民族智慧,根系中华文化。 “十四五”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不凡魅力。 非遗保护氛围更加浓厚 习练八段锦、太极拳,坚持“古法养生”,开启新的一天;中秋赏月、元宵赏灯、重阳登高,非遗总能提炼最纯挚的文化元素,让 [详细...]
    1.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四
    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今日之中国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文明气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岿然挺立,在与不同文明的相遇相知中交融互鉴,续写时代华章,奏响文明交响,推动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我们要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的璀璨篇章。”这是新征程上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真诚呼吁。 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前进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2025年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详细...]
    1. “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展览在京开幕
    2. 10月11日,“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馆员高文静,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副教授贾玺增,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捐赠人代表陈菲先后致辞。 开幕式上,鲁晓波为陈菲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她和刘海珍女士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民国红色暗花绸地绣一路连科纹鱼鳞马面裙”和“清晚期红色暗花绸地牡丹蝴蝶纹盘金绣鱼鳞马面裙”。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段江飞主持。清华大学部分 [详细...]
    1. “秋语轻扬——当代艺术八人展”在京举办
    2. 10月10日,由中国女画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秋语轻扬——当代艺术八人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 本次展览呈现孙肖嘉、李红梅、张爱丽等八位艺术家的多个类型作品,以更为内省的视角,探索女性艺术语言的共鸣,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坚韧与智慧,深入生活的肌理,触摸时代的脉搏,将个人的观察、思考、情感与梦想,熔铸于画笔、色彩、线条与造型之中。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在致辞中表示,在她们的作品中,能看到对线条、色彩、构图、材质的经营,对媒介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语言的反复锤炼。她们不拘泥于单一的媒介与手法,从传统的中国画、油画到综合 [详细...]
    1. “西夏陵”成功申遗后,首展来京 穿越时光 走近西夏
    2.   9月的最后一天,北京首都博物馆迎来了“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该展览是“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物专题展览,103件(套)西夏文物带观众穿越千年时光,走近西夏历史。   了解西夏历史和文化   西夏(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多民族区域政权,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与南宋、金并立,其疆域主要包括今宁夏大部、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等地,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西夏灭亡。   作为西夏王朝的陵墓群,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 [详细...]
    1. 陕西发现一大规模仰韶时代聚落
    2. 陶塑人面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发布系列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2024年对陕西渭南蒋家遗址发掘时发现一处大规模仰韶时代聚落,这一聚落是沋河流域继北刘遗址后发掘的又一大规模仰韶时代聚落。该聚落内部大型房址、陶窑、墓葬等要素齐全,聚落营建经过统一规划,出土了以陶塑人面像为代表的一批庙底沟文化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   蒋家遗址地处沋河下游出秦岭的塬前坡地上,西临沋河川道,北距渭河干流5千米,南距秦岭约15千米,所处位置 [详细...]
    1. “瑞意十全:清宫档案文物联展”在京开幕
    2.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瑞意十全:清宫档案文物联展”11日在京开幕。 展览分为“国泰民安”“人生如意”“家国同庆”三个单元,展出档案、文物100件(组),精心构建金瓯永固、治世升平、四时风物、物阜民康、凤凰于飞、蟾宫折桂、金兰相契、良辰美景、福寿康宁、文脉绵长共10个“瑞意”主题,通过“同一事件、同一空间”探寻档案与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述档案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创新实践,将一直持续至2026年1月5日。观众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免预约、免费参观。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17(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