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艺术里的童真—​—雕塑《阿宝》创作随笔
    2. 阿宝(雕塑) 2025年 刘家宜 儿童题材的美术创作,是人类对生命原初状态温柔的凝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都试图通过孩童的形象捕捉最纯善的本质。 西方艺术史上,极为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莫过于小天使。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中绘制的那两个小天使,乖巧地趴在栏杆上,天真无邪地望向圣母和圣婴的方向,等待圣母将圣婴送入凡间受难的那个时刻的到来,画面典雅、沉静而神圣,令观者动容。还有布歇笔下的小天使们,无论是脸颊、四肢、小肚子还是小脚丫,都是圆滚滚的,皮肤泛着粉珍珠般的光泽,扑闪着肉嘟嘟的小翅膀,三五成群地玩耍。无论是拉斐尔还是 [详细...]
    1. 刃刻显烽迹——汪刃锋版画作品中的悲愤与不屈
    2. 在血泊中战斗(版画) 20×18.8厘米 1939年 汪刃锋 汪刃锋(1918—2010)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开启版画创作生涯,沿着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成长起来。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他以刻刀为武器,满腔热情地投入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之中,用犀利的笔法“从苦难中刻划出为全民族求生存的血路”,振奋了民族精神。因成就卓越,汪刃锋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在1991年授予“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近日,“刃刻烽迹——安徽省美术馆藏汪刃锋版画作品展”于安徽省美术馆举办,展览通过汪刃锋80余幅作品,梳理其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脉 [详细...]
    1. 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的研究与活化
    2. 9月12日至10月12日,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110余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并特邀11位当代书法家作品,通过“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三大板块,全面展现唐代书法多元共生的艺术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近日,总策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对展览进行了深度解读,带领观众感受这场穿越盛唐的书法之旅。 笔者 [详细...]
    1. 从字内走向字外—​—书法经典的转译与活化
    2. 米芾行书《蜀素帖》 每位喜爱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静静地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在柔和的灯光下, 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流传千载的书法名作。那是陆机的《平复帖》,抑或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怎样欣赏这些经典之作?它们究竟好在哪里?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写?诸如此类的疑问会不断涌入脑海中。 经典之作需要具备哪些标准和条件呢?单从字义上理解,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最能表现专业精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最辉煌的符号,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深入经典、 [详细...]
    1. 夏深耕:心襄万象 入于一笔
    2.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行草) 夏深耕 夏深耕的书法作品集付梓在即,可喜可贺。以书法表现人格美、人品美,是心灵的寻求与发展,是学问胆识的自我检阅,是对古今书家精神和技艺的吸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超越”,精魂超然,神采照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深耕傲岸耿介,不善言辞,但一谈起自己钟爱的书法艺术,竟滔滔不绝。其翰墨最明显的特征是出于自然归自然,全篇乃至单字都充满精气神。于他而言,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的流露,也将其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无声地折射出来。 深耕 [详细...]
    1. 观念的演化:1980年代 以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展
    2.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观念的演化: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展”于9月6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涵盖了170余位艺术家的近500件作品,系统回顾了中国现当代版画的历史发展进程。 展览由3个单元构成,其中,文献展单元展出了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所藏的60余件版画精品。这些作品由策展团队从130余件版画馆藏中精心挑选而出,皆是首次亮相。在当代版画单元,艺术家带来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作品。同时,展览还从版画跨领域实践的角度,呈现了非版画专业艺术家在版画领域的探索成果。在 [详细...]
    1. 春风画卷: 深圳美术的早期实践
    2. 深圳新拓区(国画) 1984年 苏华 深圳美术馆(前身为深圳展览馆)于1976年建馆,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初期唯一的美术展览机构,它不仅是艺术的陈列之所,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和文化实践的现场。自建馆以来,深圳美术馆一直致力于中国美术的弘扬与传播,以及对深圳美术事业发展的梳理与研究。 近日开展的“深圳美术的早期实践——深圳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以“春风画卷”为题,以深圳美术馆馆藏作品为线索,将目光聚焦在1985年发生在深圳的艺术事件和收藏于深圳的艺术作品上,并辅以书信、照片、账单、录像等珍贵 [详细...]
    1. 以“风骨”之作滋养岭南文化创新之路
    2. 报春图(国画) 120×240厘米 1975年 关山月 20世纪初的中国,在救亡图存与文明嬗变的激荡中,广东以其毗邻港澳、通商前沿的地理格局,率先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中心。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时代变革的先声,更催生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澎湃浪潮。从“美术革命”的号角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构建,广东艺术家以“其命惟新”的自觉,将个人才情熔铸于民族命运的洪流,书写了一部兼具地域特质与国家叙事的视觉史诗。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风骨南天——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1900— [详细...]
    1. “上海现代”:一部立体、鲜活的城市传记
    2. 展览展出的国画作品 上海是一座现代之城,在其呈现出的诸多现代性中,文化的现代性恰是上海现代性的核心表现。这种现代性,以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和本埠关怀,融通成艺术上层层出新的海上新潮。从现实关怀的写实油画到民族特色的中西融合,从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画到内省批判的新观念艺术,从新兴的摄影到城市吟啸的音舞艺术,每一个艺术门类都交织着极精微的审美格调和可触摸的市井气息。 近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年度大展“上海现代”,通过“红色烂漫““摩都日常”“海上新潮”三大板块的翔实叙事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化嬗变,集中呈现木刻、宣传画、建筑、设计、油画、国画、摄影、 [详细...]
    1. 铁笔铸魂—​—王迎春、杨力舟《太行铁壁》的精神根系
    2. 太行铁壁(国画) 178×190厘米 1984年 王迎春 杨力舟 中国美术馆藏 巍峨的太行山、浩荡的黄河水,不仅是王迎春与杨力舟成长的物理空间,更是滋养他们艺术生命的精神摇篮。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既有英雄史诗般的豪迈基因,也有扎根生活的朴素情怀,更在历史题材创作与水墨形式探索中,催生出兼具人文温度与艺术创新的独特表达。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太行铁壁》中如群山般屹立的抗日群像,还是其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都充满了豪迈的气势与激昂的旋律。 太行山作为山西的地理符号,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精神高地——它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铁壁”,是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75(s)   4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