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追溯文人画的本源——评《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
    2.   讨论明清两代的文人绘画,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宋元文人画的重复,而应该视作明清画家对笔法的重新梳理和美学观念的迭代,甚至是画家、作品和自然三者关系的一次历史性重构,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以下简称《回响》)一书,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画展图录,该书沿着文人画的发展脉络,通过一件件画作探析不同流派的画家,以及他们如何汲取古典笔墨、推陈出新,还原明清画坛的真实情状,尤其是为长期以来被美术史所忽视的清代正统画派正名。   溪客旧庐的画作收藏,大多经过徐邦达、杨仁恺、钟银兰等艺术史家兼鉴藏 [详细...]
    1. 著名敦煌学家项楚逝世 享年85岁
    2. 记者4日从四川大学获悉,著名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名誉所长项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4日7时3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 项楚先生,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时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庞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 项楚先生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是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的学术带 [详细...]
    1. 既传统,又现代——读卢虓的山水画
    2. 卢虓 浅山 270cm×210cm 2017年 近些年,卢虓的山水画创作在图式结构上更显灵活多样的特点。如《凝望》《山隐》《小城之春》《浅山》《清凉世界》《山外山》《生命之树》等作品,都在构图上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卢虓很少使用常见的三段式或纪念碑式的构图方式,而是采用时空交错、构成、平面化来营构画面。在我看来,这既受到现代艺术构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书法篆刻章法的影响。例如《生命之树》,描绘的对象集中于画面中心,上下均留白,很有篆刻艺术那种“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的意味。再如《浅山》将完整的山水画面碎片化,再加以重新组合,从而在视觉上形成既陌生又熟悉的效果。这 [详细...]
    1. 敦煌印象:艺术与心灵的千年对话
    2. 敦煌,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土地,是我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壁画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为了捕捉敦煌的神韵,我多次踏上那片土地采风,在洞窟中与古老的壁画相对,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令我震撼且印象深刻。 我的敦煌印象系列作品,正是在这样深刻的观摩与感悟后诞生。我试图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诠释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敬仰。那飞动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不仅是对壁画的临摹,更是我与千年敦煌的心灵对话。我将古老的神话、佛像的庄严、飞天的灵动,都融入作品之中,让敦煌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的语境下重生,让更多人能透 [详细...]
    1. 河北邢台博物馆:年俗体验丰富 年节服务暖心
    2. 邢台博物馆情景式讲解吸引观众 高雯杰 摄 “吾乃妇妌,井方方伯之女,商王武丁之妻。我的家乡井方曾作为商都而存在,后为商王朝北部重要的畿辅方国……”1月29日(正月初一),河北邢台博物馆里热闹非凡,10名身着古装的小讲解员正声情并茂地为观众讲解。 这场“穿越古今”的情景式讲解是邢台博物馆春节特别策划的活动之一,小小讲解员分别化身祖乙、妇妌、石勒、小白瓷、小耳坠等角色,带领观众穿越到千年前的邢台,感受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 “拟人化的情景讲解,生动展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来自河北衡水的观众郝兵表 [详细...]
    1. 浙江金华市博物馆:新年换新装 回望传统服饰之美
    2. 身着复原服饰的非玩家角色与观众互动 金华市博物馆供图 新年换新装,不仅是外在装扮的更新,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春节前夕,一场古代装束概念走秀在浙江金华市博物馆一楼举办。这是“溯洄从之”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展(简称“溯洄从之”展)的开幕现场。随着该展的开幕,馆内“龙腾婺土,金博迎春”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也拉开帷幕。 “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朴大气到唐宋时期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时期的精致典雅,展览展出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近40件(套)复原装束。这些装束根据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精心复原,每一套服饰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 [详细...]
    1. 中国国家博物馆:生肖文物寓深意 新春文创受青睐
    2. 观众参观“岁朝迎祥 美意延年——恭王府博物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 卢 旭 摄 1月29日(正月初一)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乙巳年首个开馆日。国博北门外,观众早早地排起了长队。 “我们是来国博迎大红‘福’的。”来自安徽的徐安行携一家老小8人,6点半就来到这里排队。虽然当天参观人数众多,不过徐安行一家人通过老年人快速通道,节省了不少等待时间。“听说今天国博有书画家为观众写‘福’字,我们希望早点来讨个好彩头。”徐安行说。 这一天,国博邀请了一批书画家现场书“福”送“福”。书画家奋笔疾书,观众热情高涨 [详细...]
    1. 考古文博纪录片:莫把“述说”变“戏说”
    2.    【影视锐评】   伴随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考古文博纪录片近年来迅速发展。《何以中国》《又见三星堆》等优秀作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领着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文明瑰宝,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考古热”“文博热”。然而,部分创作者在积极探索创意表达的新路径时,偏离了原本的学术与艺术追求,过于追求视觉效果的震撼、情节的戏剧化以及观众即时的感官刺激。这导致部分考古文博纪录片在内容的深度探索与精细呈现上浅尝辄止,甚至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趋势。   有些纪录片试图通过融入网络流行语、段子等元素,来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如某纪录片里,古代士兵以说唱的形式讲述心路历程,博物馆里的人俑互相调侃对方的啤酒肚,秦国官员抱怨职场压力大。而另一部纪录片在讲班超出使 [详细...]
    1. 山水印象——付振宝的山水画
    2. 付振宝 印象斯里兰卡·1 34cm×34cm 付振宝是近年来中国画界具有探索精神的代表性青年画家,他深研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又执着于当代审美范式探索,成功地将两者融合,创作了一批极具表现力的当代写意山水作品。 具体而言,付振宝的山水画在传承海派山水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极具当代性的笔墨语言。他深得“骨法用笔”之精妙,常以线条勾勒绘画对象,造型简约但不失张力。付振宝善用墨色晕染,对笔墨浓淡的把控十分精妙,他常用笔墨间的留白营造山峦之间氤氲的雾气,在还原自然的同时具有极强的设计感;在表现技法上,他善于吸收前人精华,如取法陆俨少,云与山之间的对比大开大合 [详细...]
    1. 城市的山水意象——贾茹的都市题材绘画
    2. 贾茹 城西日暮泊行船 138cm×69cm 2021年 贾茹的作品题材多与城市相关。作为一位生活、工作于都市的青年国画家,贾茹的视野始终离不开她熟悉的领域,尤其是生活或经历过的地方。从其创作可以看出,贾茹不但对她生活或经历的都市十分熟悉,且充满一种个性化的色彩,这使得她在描绘这些题材时,能够将个体体验和情感注入笔端,使得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表现都市题材时,贾茹在传统绘画语言的技术上,充分吸收了现代绘画技巧,总体呈现融合中西的取向,形态上则充满意象的趣味。 贾茹的创作充分发挥了传统墨法的渲染方式,其中融入了西画的表现手法,故在光影的表现方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