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章燕紫:这是一场文化基因的重构
    2.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燕紫,从大学开始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写生入手,“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当代,但是在写生和创作中总想有所突破。1986年青岛写生教堂时,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皴擦点染,瞎画一气的抽象水墨,或许就是我当代意识的觉醒时刻。”作为从传统水墨出发的艺术家,章燕紫的创作理念、媒介以及展陈中却体现出当代作品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从她1986年开始无意识的实践开始,可谓是与当代水墨同频发展。30多年的创作生涯从水墨艺术领域出发,近年来的探索越来越具有实验性的思维表达。 对于“向水墨发问”的主题,她认为,不仅是这40年的行动,中国绘画史就是各个时期艺术家行动的痕迹。“张凯、张宗喜和南京艺术学院提出这个主题,与其说是追问媒介,不如说是追问艺术家:我们这些参与在中国艺术现场的创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推进都做了些什么?40年 [详细...]
    1. 当代水墨艺术作为主流还有多长的路要走——专访当代艺术家谷文达
    2. 2025年刘海粟美术馆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继续以双人展形式,呈现当代水墨艺术的代表性个案。谷文达的多个系列近20件/组作品于展览中呈现,包括《联合国》《世说新语·简体词典》《天堂红灯》等,以及大量文献与视频资料。在多维度的体验中感受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张力与文化共鸣。 谷文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到刘海粟美术馆做展览是带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水墨艺术拓展到主流艺术里面。以全国美展为代表的主流艺术大多是在国家级美术馆展示,而当代艺术、水墨艺术基本在企业或私人美术馆的展陈范畴,显然还是一个“孤儿”、边缘的存在。 当代水墨艺术家要负担起责任,让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水墨艺术”,在当代进程中不仅获得世界的更多关注,并团结各方力量争取当代水墨艺术的本土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详细...]
    1. 向水墨发问:中国当代水墨的40年
    2. 1985年,《江苏画刊》发表李小山《中国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提出“穷途末路说”。如果以“1985”为拟定起点,那到2025年,当代水墨发展至今正好是40年。李小山的理念依旧对中国当代水墨的创作起到了警世钟的效果。 近日,关于当代水墨的展览在多地拉开帷幕,由南京艺术学院、湖南美术馆、中国当代水墨年鉴组委会主办的“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湖南站”“向水墨发问:行进中的创作与现场”两大展览在湖南美术馆启幕,从当代水墨的创作形式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水墨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重新定义自身。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里,“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四)——陈家泠、谷文达”正在展出,两位艺术家殊途同归的“笔墨”,诠释中华水墨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在上海嘉定,“漫园季——季平当代水墨园林展”45幅作品在明清家具环绕中构建了一片城市山 [详细...]
    1. “王清州、松宫贵之书法作品双个展”即将亮相北京798
    2. 情道合一 ——王清州、松宫贵之书法作品双个展展览海报 情道合一 ——王清州、松宫贵之书法作品双个展 主办单位 798情修艺术空间 换鹅书会 策展人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开幕式时间 2025年3月2日下午3时50分 [详细...]
    1. 赵培智:秘境之景
    2. 在当代油画的多元格局中,赵培智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在画布上构筑起静谧而深邃的的“秘境之景”。他的油画风景作品绝非简单的视觉呈现,不像现代派那样因过度追求形式而陷入空泛,他始终在繁复与单纯之间寻找平衡,展开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实与精神的深度对话,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是对乡愁等哲思的呈现,与传统的风景油画拉开距离,为观者开启了一扇通往诗性与心灵交融之境的大门。 赵培智的油画风景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对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双重关注。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详细...]
    1. 无形之形:布鲁诺·斯菲尔艺术的当代转译与视觉重构
    2. 寂静中的舞蹈 Danza en el Silencio 2021, 135 x 198cm 以“无形之形”为展题的乌拉圭当代艺术家布鲁诺·斯菲尔北京个展中作品,来自于艺术家过往心路历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风格鲜明的绘画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这批绘画中,融合了他祖居故地黎巴嫩的艺术元素,也自然而然的摄入了阿拉伯美学结构特征与西亚风物叙事,以及重构了伊斯兰几何图案艺术的传统。虽无从进行更多更为具体的有关黎巴嫩的艺术显现在他的绘画形式与特征上的细致考察,并不影响中国受众对于作为生长于乌拉圭的艺术家本人所呈现的绘画风格与艺术语言的浓郁兴趣。此次,他的个人展览不仅呈现了一场充 [详细...]
    1. “田·园——苏国强没骨画展”将在北京砚山画馆开幕
    2. 苏国强对没骨画进行探索,在他的探索中,很早就出现了跨界的现象,他穿梭于人物、花鸟、山水,从不同的绘画题材中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融合和互补。他的艺术,试图在传统与当代中找到平衡点,在他的作品中可看到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在这种传统精神中又透出很强的自觉的当代意识。 这些年,他的创作,经过反复实验,坚持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及风格,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实属难得。虽然这种语言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积淀,但他的潜质与潜力,使我们已看到他的发展前景。 (文/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 [详细...]
    1. “且琢磨——孙逊个展”将在北京开展
    2. 《和樂生财》 布面油画 51×60.5cm 2025年 孙逊 1970年出生于贵州省麻江县 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获学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靳尚谊先生,获硕士学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高级研修班,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常务副校长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靳尚谊、邵大箴先生,获首届实践类博士学位 [详细...]
    1. 民族风情与传统意蕴——读马米娜的中国画创作
    2. 马米娜 无相·1 145cm×245cm 2023年 从风格形态上看,马米娜的中国画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题性的创作,以工笔写实为主;另一类是小品式的创作,以写意性语言为主。马米娜的主题性创作特点鲜明,造型上不完全依据写实原则,色彩明丽而单纯,构图上则十分自由,或超现实空间,或平面化结构。其写意性的小品画则以变形的造型、明艳的色调和自由的笔墨语言,构建起另一种意象的艺术空间。尽管这两类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不相同,但在气质上却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即稚拙、明亮而粗犷。尤其是用色方面十分大胆,甚至在画面上运用强烈的补色对比,给画面带来极大的视觉反差,给人以深 [详细...]
    1. “柔软与坚硬——刘春杰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展
    2. 慢慢地学着聪明 自序 自上小学以后,包括中学、高中、中师进修、大学进修,我基本像空气般存在,因为我从来就不出众、不讨喜,甚至有些笨。人笨一些其实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大多数人认为我是聪明人。不能证明自己笨的苦恼,难以言表。记不清楚是哪年哪月,看露天电影《青松岭》,村民都找马车夫带货,车夫一甩马鞭,啪啪得响,马儿一路飞奔,扬起尘埃一片,朦胧了他和它们的背影。车夫那个神气与傲气不要不要的,望着远去的一溜烟,我生出志气,就在内心愉快地决定了:长大就当马车夫!然,时运不济,没多少年,马车和马车夫这门专业人间蒸发了。上天关一扇窗,就会开一扇门。1984年我幸遇农场工会干事邵明江、小学美术老师张志明,跟他们学木刻,这一刻就是四十年。 艺术教我陡增了勇气和乐趣。诗歌、舞蹈、音乐、戏剧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