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笔墨光韵,淡然至臻——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意象生成与教学赓续
    2. 田黎明《小溪》 纸本设色 156.4cm×77.6cm 1987年 中国画作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民族艺术形式,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持续演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推动下,诸多中国画家经历了从借鉴外来艺术,到逐渐反观自身、回归本土文化传统,进而创新蜕变的历程。当代中国画呈现出一种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态势,其融合性既体现于传统与当代的深度交融,也表现为学院体系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以及个体创作与社会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家将个人情感体验与社会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得中国画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田黎明的艺术实践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 [详细...]
    1. “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2. 清露摇落满园秋 97.5×179cm 2021年 8月26日上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首次集中呈现了王明明先生近些年创作的近百件园林题材精品,分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两大板块,涵盖其山水画与书法作品。王明明以深厚传统笔墨为根基,以青绿设色和水墨晕染等传统技法,于咫尺之间生动展现园林四季之美:春日繁花似锦,夏日浓荫蔽路,秋日红叶点苔,冬日寒林映雪。引领观众步入一个融合传统笔墨与当代文人情怀的艺术空间。 [详细...]
    1. “心游八方——丘宁美术作品展”将在北京开展
    2. 前言 “心游八方”是一场以足迹为笔、以心性为墨的视觉远征。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画家近年来在行走与沉思之间捕捉的精神图景,亦是一场关于“在路上”的生命哲学的告白。 展览以《行走在西部》、《礼赞大地》、《旅行日记》、《观象》、《万物融生》等系列为主线,每幅作品皆如心镜生发,映照出创作者与天地万物对话的痕迹。《行走在西部》以苍茫笔意勾勒出人与原野的相望,在跋涉的旅途中叩问生命的重量;《礼赞大地》则以饱满的色彩与肌理歌颂土壤、风物与生命本身的丰饶,表达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万物融生》试图消解物我界限,在笔墨交融间传递一种共生共荣的宏观意识;而《观象》系 [详细...]
    1. 天津举办周恩来邓颖超与全民族抗战展览
    2. 8月26日,“勠力同心 众志成城——周恩来邓颖超与全民族抗战”展览,在天津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举办。 展览分“民族危亡 为国奔走”“团结御侮 共赴国难”“时局暗流 雾都明灯”“伟大胜利 精神永存”4个篇章,通过260余幅历史照片,80件(套)馆藏文物、文献、艺术品,全景式展现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建立、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览精心打造了多个微型壁式景观,从“1931年—1945年抗战时间轴”到“武汉珞珈山周恩来故居”,从“口号标语墙”到“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每个立体化设计都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中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感人事迹。 展览将持续到12月6日。 [详细...]
    1.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开幕
    2.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于8月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京举办文物联展。 展览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各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其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符号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家之间历史交往互动和互融的代表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绚丽星光,生动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深厚文明底蕴,真 [详细...]
    1. 抗战木刻:以图证史 鼓舞士气
    2.   在版画、木刻等词汇尚未普及之前,中国已有对应的古称叫“雕版”。这种用雕刀施于栆梨、刻木成版的图文复制法,在日用百科、年俗节庆、美术图谱乃至科举考试等领域应用了1000多年,成为上自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习以为常的视觉媒介。   到了晚清,雕版印刷虽被石版、珂罗版等新型印刷产业边缘化,却依然通过各地年画作坊,为老百姓提供各类生动的时事信息。如体现庚子年间军民反抗八国联军的木版年画,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版画创作题材都有深厚的民间土壤。然而它们的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等都还是套用明清老粉本,因循守旧,无法适应日益革新的视觉环境。如果能打破传统雕版刻、印分工的藩篱, [详细...]
    1. 着墨亦真亦幻间——观“越海归鸿”宝松作品展
    2.   8月1日下午,承载着华侨历史沧桑感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一至二楼大厅,人头攒动,“越海归鸿——美国归侨艺术家宝松作品展”在这里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归侨艺术家宝松自1993年赴美以来30多年的艺术探索与创作成果,作品类型包含工笔、重彩、彩墨、水墨、油画等共计95幅,呈现出作者在中西美学融合方面独到的笔触表达。   宝松自幼喜欢画画。他11岁师从北京画家马晋研习传统绘画,后考入彼时颇有名气的北京美术红灯厂。入厂后,宝松如鱼得水,一下子将少年时对中国画的酷爱和对线描的痴迷激发了出来。他创作的《太阳和马》《葬花》《雏》等彩墨作品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他经过数年苦心学习,加之对佛法不懈的研习,于1978至1982年间,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北京法海寺东西两壁壁画的摹绘。这次摹绘的经历让其心灵得到洗礼,使他对虚与实的结合有了深刻领会。 [详细...]
    1. 《山河永固·口岸峥嵘》油画展举行
    2. 观众参观展览。 主办方供图   8月11日,《山河永固·口岸峥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国门油画展在香港入境事务处总部开幕,展出由内地画家杨永智创作的28幅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以边境国门口岸等为主题,以此增进香港各界对国家边防建设成就的了解,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处长郭俊峯在开幕典礼致辞时表示,这次国门油画展让各界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意义非凡。他希望展览向社会传递出伟大抗战精神和先烈的家国情怀,并寄语大众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详细...]
    1. “罗丹艺术季”开启 雕塑《行走的人》亮相中华艺术宫
    2.   雕塑《行走的人》亮相中华艺术宫。  中华艺术宫供图   8月14日,“现代雕塑之父”奥古斯特·罗丹的代表作《行走的人》亮相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也是该雕塑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作为上海“大美术馆计划”的实践,中华艺术宫与毗邻的上海罗丹艺术中心联动,携手开启“罗丹艺术季”。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他以颠覆性的“真实与自然”诠释冲破古典桎梏,为现 [详细...]
    1. 8月和田老手艺潮起来
    2.   在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分会场——墨玉老城景区拍摄的艾德莱斯布料及制品。   新华社记者 贺小童摄   8月,新疆和田,约特干故城景区的城墙下,老手艺与现代创意碰撞交融,激起鲜活的文化脉动。在为期5天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会场的约特干故城景区,开展了一系列展览展示和特色活动,“潮”起来的老手艺成为最大看点。   步入主展馆,来自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交流分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2(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