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与时舒卷——徐惠泉艺术作品展 ”亮相无锡江阴美术馆
    2.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与时舒卷——徐惠泉艺术作品展 ”于2025年9月10日在江阴美术馆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与时舒卷 ”: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其含义深远,意思是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与时舒卷”表示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潮流,它强调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也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在艺术创作中,则象征着艺术创作要顺应时势,笔墨当随时代,徐惠泉探索“墨”与“彩”的视觉表达,就是顺应时势的新语言。他试图用“融合”的方法 [详细...]
    1. 魏广君:对“美”的感悟
    2. 文征明《清明上河图记》2021纸本水墨231cmx52cmx30 在天地之中,处处皆有美出现,各种各样的美之为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古希腊认为美的本质与宇宙的本质紧密相连。最初,希腊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实体,因此,美的本质也是实体,从而可以用语言来定义。于是古往今来,西方便有了各种各样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与之不同,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天下万物皆于有,有生于无”),印度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空”(一切现象之色,本质为空,色即是空,四大皆空),美虽然存在,却不可用语言来定义的。当西方的科学升级到相对论和量子论,哲学升级到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等的思想之 [详细...]
    1. 一场关于“水墨何以当代”的深刻对话
    2. 一场关于“水墨何以当代”的深刻对话——走进“涅槃重生:邹明艺术作品展”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历程中,邹明是一位探索者。他的创作,既扎根于传统水墨的精神土壤,又大胆融入工业材料与自然物质,形成一种具有强烈当代意识与深度的视觉语言。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涅槃重生:邹明艺术作品展”,不仅是对他艺术生涯阶段性的总结,更是一次关于“水墨何以当代”的深刻对话。 邹明的艺术格外令人震撼的,是他对“材料”的敏感与重构能力。他将铁锈、泥土、纸张肌理乃至化学痕迹纳入水墨系统,使作品超越了传统“笔墨”的范畴,进入一种物质与精神交织 [详细...]
    1.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将在济南开展
    2. 前言 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归于永恒,所以,纵使所谓的欢愉之情转瞬即逝,古人也能“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而不是一味地放任情绪,肆意妄为。故于世俗礼崩乐坏,邪念、邪见如洪流泛滥之际,大多数传统文人仍能信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古训,恪守正道,坚持底线,以真诚的心显现包容的仁,以谨慎的行实现坚定的义。将此精神落实在传统文化的文艺实践之中,就有了以“画道”为核心价值观的绘画传统,也有了为此而不懈努力的历代绘画大师。 [详细...]
    1. “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奋进力量
    2. 铁军忠魂雕塑 新四军纪念馆供图 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展厅内,几位观众驻足在一块长196厘米、宽61厘米、厚12厘米的石碑前,仔细观看刻在上面的文字。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陈文婕介绍,1940年,盐城市阜宁县抗日民主政权首任县长宋乃德动员数万民工修筑了90华里拦海大堤。在军粮紧缺的情况下,新四军以10万斤军粮支援筑堤,以抵御海啸,守护百姓的生命、家园安全。“这块石碑被大家称为‘宋公纪功碑’,见证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排除万难为百姓修筑海堤的故事。”她说。 1937年,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 [详细...]
    1. 当名画“活”在上海街头
    2. 孩子们在互动体验区作画 “刚抢到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大展(简称“奥赛大展”)的文创,转身就‘钻’进了梵高的卧室,这体验也太酷了!”9月6日傍晚,上海浦东前滩公园巷人头攒动,“前滩公园巷×浦东美术馆大艺术家节”正在这里举办,带着奥赛大展文创来打卡的龚女士和好友在立体名画装置前边打卡拍照边赞叹,这场“艺术走出展厅”的文化盛宴太对味。 这场持续两个周末的艺术狂欢,把浦东美术馆奥赛大展的精华直接搬到了城市公共空间。梵高、莫奈、米勒等艺术大师的名作从画布上的静态风景,变成了能逛、能玩、能拍照的立体空间。观众徜徉其间,可一秒 [详细...]
    1. 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定名
    2. 尕日塘秦刻石 国家文物局供图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此前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并介绍有关调查研究情况。 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多数清晰可辨,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该刻石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 [详细...]
    1. 菲华裔家族捐赠书画在沪展出
    2. 庄万里之女庄良有参观展览。  康玉湛摄   书画归乡   “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近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对公众开放,向庄氏家族守护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与慷慨之举表达敬意。   在上博馆藏书画中,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1899年-1965年)家族捐赠的“两塗轩”书画珍藏尤为珍贵。   “两塗轩”原是菲律宾“一代儒商”庄万里的书斋,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市郊。庄万里孺慕中华文化,感怀华夏文物流散海外,尽平 [详细...]
    1. 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木棺
    2.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因出土中国最早乐器实物骨笛而备受关注的贾湖遗址,考古发掘又取得重大突破。考古人员新发现多座墓葬内存在木棺,表明作为中国古代礼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棺椁制度在8000多年前已萌芽。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棺,将木质葬具的出现时间提前了约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木棺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早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韩建业说,“贾湖遗址木棺的发现,为探索史前木棺的源头提供了新材料。”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址,此前已出土大量骨笛、龟甲、陶器、石器等,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1. 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举行
    2. 日前,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举行,来自全国科研教学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表示,广大边疆考古工作者长期奋战于田野一线,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高质量学术成果,在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要加强多学科对话与交流,打造中国自主的边疆考古学知识体系。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考古研究的新进展、边疆考古视野下中华文明的演进、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边疆考古研究、边疆地区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新进展等主题,共推出40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边疆地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边疆民族史、城市考古、宗教考古、中西文化交流、科技考古和文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96(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