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精品瓷器展开展 汇集500件(套)珍品
    2. 瓷器的集群阵列。黑龙江省博物馆 供图 9日,“千年瓷韵釉彩流光——馆藏精品瓷器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展。展览汇集500件(套)珍品,系统呈现了中国瓷器自汉代至清代的发展历程。其中,335件(套)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 中国瓷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按釉色与装饰分为颜色釉瓷与彩绘瓷两大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一部分为颜色釉瓷,系统展示中国颜色釉瓷的发展脉络,从原始青瓷到清代多种色釉的成 [详细...]
    1.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壁画病害识别与评估
    2.  敦煌莫高窟第98窟 《新妇小娘子供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摘要】壁画作为珍贵文化遗产,长期面临多种病害的威胁。精准识别与科学评估壁画病害,是有效保护壁画的前提。本研究聚焦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壁画病害的智能识别与量化评估。使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算法对多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常见壁画病害类型的自动识别分类,并对壁画病害分布范围、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该技术旨在为壁画保护工作提供精准、非接触的科学诊断工具,为制定精细化保护修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多光谱成像;壁画;病害 [详细...]
    1. 中韩青年艺术家视觉语言的情绪表达机制比较研究
    2. 中韩青年艺术家视觉语言的情绪表达机制比较研究 ——以“2025(湖州)中韩青年艺术家展”为例 在全球化文化碰撞与在地文化复兴的双重背景下,青年艺术家的视觉创作正成为探究其文化身份、心理结构与社会经验的关键。本文以“2025(湖州)中韩青年艺术家展”中52位艺术家的105件作品为研究样本,探析中韩青年艺术家在视觉语言中对情绪的表达机制差异。研究发现,中国青年艺术家倾向于通过具象叙事、文化图景与诗意构图,将个体情绪转化为富有文化认同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展现出“情绪外化——场景叙事——社会共鸣”的抒情路径。韩国青年艺术家则多采用抽象化构图与心理象征意象,通过结构化图像与材料实验传达压抑、焦虑、孤独等更具内省性的心理,呈现出“情绪内收——符号建构——自我凝视”的沉潜逻辑。本文通过构建“心理机制——符 [详细...]
    1. 《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出版
    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和展示优秀抗战美术作品,唤醒当代青年对民族苦难与抗争的记忆,表达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河南美术出版社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共同策划出版了《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一书。 在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期间,广大美术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以手中的刀笔为武器,用震撼人心的战地速写、版画、漫画、宣传画、油画、雕塑等美术形式,始终和历史同步,充分发挥了“笔杆子赶得上枪杆子”的宣传作用,构成了抗战历史的独特史料。中国抗战美术不仅是中华民 [详细...]
    1. 300余件美术作品致敬人民必胜
    2.   全山石 翁诞宪 《义勇军进行曲》 油画400cm×480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8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汇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300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和新创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类型,浓墨重彩抒写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取得 [详细...]
    1. “生成之境——王朝刚作品展”将在杭州开展
    2. 策展札记 王朝刚:生成之境 王朝刚的绘画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不同观看与理解角度:既有对磅礴山水的远望,也有对丛林万物的近观,更有对花鸟虫鱼的近距离微观凝视。在表达不同的自然之境时,艺术家仿佛拥有“七十二变”的视野:他时而如翱翔于大地之上的雄鹰,以敏锐的视觉捕捉山水的瞬息,飞瀑奔涌向前,遒劲有力,焕发出澎湃的生命色彩;时而如穿梭于林梢与云深处的云雀,窥见幽秘林泉中蕴藏的丰盛信息;时而又如驻足花枝的夜莺,沉醉于绽放的生命气息与浓郁色彩之中。观看王朝刚的画作,犹如一场生命的奇遇——顺大河奔流,飞瀑直下,深入丛林,最终归于人间烟火。从天地宏 [详细...]
    1. “半山问道——杨雯书法小品暨题跋作品展”将在上海开展
    2. 本次展览以“小品大境·题跋寻微”为主题,集中呈现艺术家杨雯近年创作的书法小品、山水花鸟国画及汉画像石题跋等四十余件精品,旨在以多元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灵动。 杨雯先生深耕书道多年,其作品既承古法之精严,又具现代之逸趣。 展览中,观众可欣赏到以手卷、扇面、笺纸为载体的书法小品,笔墨简淡而意蕴悠长;山水花鸟画作则以疏朗构图与清雅设色,传递自然之生机与哲思;尤为特别的是汉画像石题跋系列,通过金石笔墨与古朴图像的对话,重构古今之间的精神联结。 此次展览尤为注重传统形式与现代展厅的融合。作品陈列打破常规,以空间叙事引导观 [详细...]
    1. 吴为山丨在巨浪奔涌的图像背后,是徐惠君对黄河的一片赤子之心
    2. 《唤春》185.5cm×108cm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长江同源共脉,均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最终奔流入海,共同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黄河的流域特征鲜明,上游水质清澈,流经黄土高原后因泥沙滋养而变黄,浩荡东去的过程中既为大地提供水资源、灌溉万物生长,历史上却也曾因治理能力不足、措施不当多次泛滥,导致黄泛区民众流离失所,带来深重灾难。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黄河的治理、保护与利用作出一系列精辟指示,为黄河生态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艺术领域,许多画家对黄河饱含深情,徐惠君便是其中的代表。他虽生长于长江之滨,但因江河同源的文化联结,他对黄河情有 [详细...]
    1. “心象叠影——罗小珊、沈春妮双个展”将在杭州开幕
    2. 前 言 当两位创作者的目光在同一空间交汇,艺术便开启了一场跨越个体的无声对话。罗小珊与沈春妮相遇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罗小珊入学一年级时,沈春妮已是三年级的学姐,共同的美院求学经历,为她们的艺术轨迹埋下了同源的伏笔。 沈春妮的作品以工笔见长,她以细腻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人物与景致的精微之妙。她的画面中,每一道线条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灵动而不失严谨;每一片色彩都细腻如丝,却又透着现代感的光泽。罗小珊则更强调笔墨的运用,她的作品在写意的挥洒中,展现出中国画的传统韵味。她用笔果断而灵动,以写意的方式捕捉人物的神韵与情感,笔墨之间尽显写意的 [详细...]
    1. 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2. 罗玉鑫 《家园》 纸本设色 182cmx91cm 2022年 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有时似乎也有好结果。 罗玉鑫从小爱画画。父母在闹市开了一家很大的糖烟酒公司,她捡着那些撕掉的烟壳、纸皮,着了魔一般在上面画满图案。不认识的路人说了一嘴“你女儿很有天赋,要好好培养”,文化程度不高但十分开明的父亲真的听进去了。 儿时开始学画画,一路顺利地进入美术中学,并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十几年前从广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广州画院工作,罗玉鑫成为了一名专职画家。 刚进画院时,罗玉鑫被分配到的是面积最小的三级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91(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