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百余件漆艺作品讲述“无声的绚烂”
    2.   现场展出的漆艺作品。   主办方供图   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重庆市城口县残疾人联合会承办的“无声的绚烂:非遗技艺与生命力量的对话”——重庆城口“忘我”漆艺作品展日前在故宫文创融合馆举办。   展览包括“漆彩世界”“雅致生活”“我与故宫”“我与中轴”“时尚潮玩”等多个展区,展出百余件残疾人漆艺作品,包括茶道、香道、文房四宝等中式生活器物,还有大漆屏风等家居空间用品以及大漆与潮玩跨界产品等。观众还可观看屏风螺钿制作,体验大漆葫芦、漂漆 [详细...]
    1. 当代艺术“织”进传统村落
    2.  织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   三都乡人民政府供图 浙江丽水松阳县松庄村有座“织美术馆” 当代艺术“织”进传统村落(乡情村貌)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村内一角,远看,一面面由线条组成的“墙”隐约透出光影;近看,“墙”实则是由双色纱线组成的格栅外立面,“包裹”其中的传统村居在丝丝缕缕间若隐若现,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详细...]
    1. 秦“田翳采药昆仑”石刻的释文问题
    2.    【学术争鸣】    秦“田翳采药昆仑”石刻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西北岸,最早发现于2020年7月5日,首次见载于侯光良《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一书,然并未进行正确的释文和深入的考证。202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仝涛先生《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一文,正式向大众公布了“采药昆仑”石刻。该石刻的发现,“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印证了任乃宏先生《定位“古昆仑山”》一文的考证结果,意义非凡。 [详细...]
    1. “昆仑石刻”献疑
    2.    【学术争鸣】    看到了秦“昆仑石刻”的报道,这几天学界、社会各界都在热议这件石刻的真伪,我也从文字和书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   秦纪功刻石中《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刻于二十九年,《碣石刻石》刻于三十二年,《会稽刻石》刻于三十七年。“昆仑石刻”的年代已经有“廿六年”“廿七年”“卅七年”几种释读,不管哪一种,都与秦石刻的年代相关。那么“昆仑石刻”与其他秦石刻有没有可比性呢?我们先来将其与保留了原石形态记录的泰山刻石做一下对比。 [详细...]
    1. 河源“采药昆仑”石刻发现记
    2. 2020年7月,侯光良带领学生在野外辨认石刻。光明图片    【学术争鸣】    青藏高原是研究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在高原的前期调查研究中发现,古代人类活动多集中在湖泊周围或河流两岸。这里既有汲水之便,又是水草丰美、动植物资源富集之地,往往是古人类迁徙的通道。这样看来,鄂陵湖—扎陵湖(两湖)一带可谓是河湖共存,既是巨大的湖泊,黄河也穿行其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调查研究区域。转念一想,两湖所在的玛多平均海拔4300米,并不算高, [详细...]
    1. 河南许昌:档案主题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2. 2025年,时值花冈暴动80周年,河南省许昌市档案馆在一楼档案利用大厅举办“为尊严呐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花冈暴动80周年档案主题展,以铁的事实揭露日本侵略中国、践踏中国劳工的罪恶行径,纪念中国劳工为生存而抗争的不屈精神。 1945年6月30日,被强掳至日本秋田县花冈町的近千名中国劳工因不堪忍受残酷的奴役和迫害,在河南许昌市人耿谆等的带领下奋起反抗,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花冈暴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在日本本土打响的唯一一次对日抗争战,也是唯一一件在战后战犯法庭上被审判和被定罪的强制劳工事件,被史学界评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该展览以花冈暴动与对日民间索赔为主线,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集中展示了50余件珍贵历史照片、原始档案、资料书 [详细...]
    1. “丝路画卷·牧歌肃南”——“艺术家眼中的肃南”书画摄影展暨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2. 2025年6月29日,“丝路画卷·牧歌肃南”——“艺术家眼中的肃南”书画摄影展暨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肃南县委书记陆思东出席活动并致辞。 开幕式现场 肃南县委书记陆思东致辞 中共甘肃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致辞 [详细...]
    1.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2. 6月29日下午,由天津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主办的“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盛大开幕。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继2018年今日美术馆、2019年山东博物馆之后又一次重磅展览,共展出郭振宇8组艺术作品,以呈现郭振宇近五年来的新作为主,辅以代表性的装置作品,向观众传递艺术家的整体创作思路。 展览的深层脉络,暗含着对东方美学中“物我交融”思想的当代转译。从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哲学传统,到明清画论中“迁想妙得”的创作理念,“物”与“我”的关系始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母题。郭振宇的创作并未停留在对传统符号的挪用,而是通过材料的当代性表达,让古老的 [详细...]
    1. “色见·李向阳”展览在上海开幕
    2. 《色见・李向阳》于2025年6月28日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启幕。这场展览既是艺术家李向阳七十二载人生的视觉自传,更是一场以色彩解构生命、克服偏见的精神探索。当带着时代印记的物件与七方色域展开跨时空对话,愿每位观者都能在色彩交织的褶皱里,遇见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详细...]
    1. 舌尖上的清凉——中国古代冰饮史话
    2. 清代画家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一幅以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诗句为表现主题的诗意画。画中,一位贵公子凭倚石案闲坐,手拈一柄调羹,取食冰盘中的瓜果。 唐代药学著作《本草拾遗》记载,冰“主去热烦”。在这炎炎夏日,一杯冰饮下肚,顿觉心旷神怡、暑气全消。那么,在我国古代,人们也能享用这份舌尖上的清凉吗?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用冰传统至少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周王室已有采冰、储冰的制度,并设有专司“冰政”的官员“凌人”——周朝之后的历代王朝,也都设置了掌管“冰政”的官吏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