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工写通融 与花共妍—​—谈马小娟的水墨艺术
    2. 秀(国画) 180×180厘米 2022年 马小娟 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小娟描绘江南水乡女性的工笔人物画就已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记得那时她的画风就特立独行,粗一看是工笔画,再细品又并非中规中矩的工笔人物,造型大胆奇特,与陈老莲似乎有那么一点关联,然而又并无那种酸陈的古意,分明有一种现代表现性的拙趣,令人耳目一新。在这背后,是她工写通融的绘画观念发挥了作用,那时她才三十出头,意气风发。 马小娟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那时我也在上师大工作。我们有时也会交流,我非常欣赏她的才情,那时她刚获得了一个全国水墨画 [详细...]
    1. 潘鸿海油画中的江南风情
    2. 阳光下的水巷(油画) 114×162厘米 2005年 潘鸿海 潘鸿海(1942—2023)是中国20世纪中后叶浪漫写实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画家,他的油画对江南气质有着精准的捕捉。他把来自西方的写实技法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意韵相结合,深入发掘江南水乡的人文情致与田园韵味,淬炼出具有东方诗意的作品,从而将江南的深厚美学底蕴进一步推向人们的视野中。 从20世纪70年代起,潘鸿海频繁地深入江浙一带的水乡生活,前往周边乡镇古村写生采风,致力于发现和表现江南水乡的四时旦暮、阴晴雨雪之美。在他的作品中,观众能够体会到江南人文生活, [详细...]
    1. 水墨叙事中的历史与现实人文观照
    2. 南渡北归(国画) 160×180厘米 2014年 杨晓刚 杨晓刚是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以独到的创作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在传统和现代意涵交融的主题创作实践中,拓展出一条独特的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创作路径。他的作品不仅以精湛熟练的技法演绎了当代水墨语言的丰富性,表现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各式人物情态,还通过历史人物系列主题创作建构起水墨叙事的人文精神图谱,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这些作品串联起了杨晓刚艺术发展与成长的经历,也承载着他的学术印记。 杨晓刚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师承范曾 [详细...]
    1. 探寻书法中的“理”与“法”
    2. 《中国书法的理法观》 杨勇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今人讨论书法,多言“法”字,论及书法之“理”者则相对较少。梳理古代书论,关于书法之“法”的讨论固不胜枚举,而“理”作为书法之“法”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古人的相关言论亦极为丰富。 “理”具有超时空的性质,是脱离了主体而存在的形而上者。由于“理”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因而,“理”是天地自然万物的本体或存在的根据,具有一定的恒定性;“理”又表示事物变化过程中井然有序的运动逻辑和内在规律;不仅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具有其客观存在的运动法则,而且人类的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同样遵循着某种原则规范。 [详细...]
    1. 风雨中的《龙藏寺碑》
    2. 《龙藏寺碑》碑额拓本 河北正定曾叫真定,由石家庄管辖,有着丰富的古代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次去正定,看到了剪纸艺术家任智需的巨幅作品《正定是个好地方》,这幅作品颇有想象力,把正定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艺术化对接。作品刻画了正定的繁荣景观,缩写了正定久远的历史,一幅剪纸作品展现了正定的前世今生。 站在这幅作品面前,我会在画面上寻找我喜欢的一个地方,那就是隆兴寺。我的目光从这些古代建筑群经过,最后聚焦于一块并不显眼的石碑,这块石碑就是《龙藏寺碑》。 要说清楚《龙藏寺碑》,必须说清楚隆兴寺。这是一 [详细...]
    1. 执守于精神的“心源”——李一书法的当代性探索与追求
    2. 曲阜汉瓦当跋 2024年 李一 作为一位学者型书家,李一以较为全面的美术与书法理论修养为支撑,在书法实践上不断积累,既取诸经典、自成风格,又勇于探索、开拓新境,近年来他通过“写山”力图将书法文本与山川自然相统一、与文化生态相结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独特景观。近日在湖北美术馆呈现的“‘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便让观者看到他以综合的艺术学养筑成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书法世界。 走出书斋的艺术修行: 以书法创作对接生活情境 展览分为“摩崖:以山为寄”“绝句:以诗论书”“楹联:以联为寄 [详细...]
    1. “兵团伟业 时代华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摄影作品展
    2. 国家5A级景区白沙湖秋色(摄影) 王 勇 近日,作为2025“濠江之春——澳门与内地艺术家大联欢”活动之一,由中国文联、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指导,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主办的“兵团伟业 时代华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摄影作品展在澳门渔人码头里斯本画廊开幕。 本次展览以“光荣的历史”“多彩的兵团”“美丽的新疆”3个部分的70幅摄影作品,充分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多年来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一幅幅真实、鲜活的摄影作品讲述了兵团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 [详细...]
    1. “文脉长安 丝路丹青” 中国画作品展
    2. 华岳奇骨志雄功(国画) 王犇 日前,“文脉长安 丝路丹青”中国画作品展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Rixos会议大厅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汇聚了国内知名国画家的50余幅聚焦丝路风情的书画作品。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其中“丝路山水·秦岭与天山的对话”单元展现秦岭与天山的壮丽风光;“丝路人物·唐风汉韵与中亚风情”单元展现丝路沿线的人文风貌;“长安印象·古都文旅风貌”单元展示长安画派对西安古都文旅风貌的艺术再现,通过皴擦点染的传统笔法,让当地观众感受到古都西安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览活动现场,西 [详细...]
    1. “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的对话
    2. 小伴(油画) 89.5×75.5厘米 1985年 任振江 目前,由宁夏美术馆(宁夏书画院)主办的“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正在该馆展出。这场历时两年精心筹备的展览,既系统梳理了宁夏油画发展脉络,更构建起跨越四十载的艺术对话。 学术启蒙: 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转向 《宁夏艺术史》中有这样一段关于1985年“厚土油画会”的记载:“该团体以形式革新突破固有模式,其十人展成为宁夏美术早期现代性探索的标志事件。”究竟是怎样的形式革新?十人展中的宁夏书画院前 [详细...]
    1. “风自海上”—一个可生长的展览
    2. “ 风自海上”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也是在“大美术馆”计划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合作的文教结合项目。日前,“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的同名图录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不仅收录了展览的全部作品,还阐释了“风自海上”展览项目的学术意义及策展理念。 近两年来,艺术社区作为重要的实践艺术概念引起学界的关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此前在“艺术进入社区”方面做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正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在展览前言中所述:“我们要通过展览中的相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8(s)   0 queries cached